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温病条辩>>某条在论述银翘散的作用时,前面提到了桂枝汤,于是,宗伤寒者,指责作者宗温病者,也指责作者,大家分说云云,实不知此正是发人深思之处,盖非明六经气化和天地阴阳变化者,不实此理.风温者,乃六气之一,乃春时之变气,多夹寒,桂枝本为解肌,同是风温,寒多者,非要用此不可,寒之化热,方为银翘,桑菊诸证.其实也为辛凉解表之基础.
张路曰:温病多从里发,伤寒多从外感,甚是!
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先生是宗气化论者。1988年在天津的科学会堂,中日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会议上,曾有浙江省的代表,就此问题,同日本宗伤寒者有过论争,其时在下忝列末座,看过一些言东言西的热闹。
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日本人对于伤寒的辨证提纲认为不是六经,而是阴阳。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伏气病温,外感伤寒。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我觉得《温病条辨》算得上伪书。不知大家读过柴中元先生的《温病求真》没有?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学习叶案的参考书吧,说伪书过分了点,不过比四大经典何异于云泥!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不是叶天士的。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不是叶天士的。??
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其实伤寒温病不必细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温病是补充了伤寒,也是伤寒发挥的一种形式,温病教会我们怎么变通,伤寒教会我们规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临证指南》华氏自序云:非熟读伤寒者,不能领会其中奥妙! 另:鞠通之作,多以《临证指南》为蓝本。浅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
这是个很经典的学术问题,我觉得五积散说的有道理。另外我认为应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在讨论温病和伤寒的关系就容易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