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之后的路 发表于 2007-2-14 18:51:30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安徽中医学院神农之后
最近,许多反中医人士提出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说 孙中山是主张“废医”的。据我们调查在网上首先提出的是张功耀。他贴在新丝语上的《告别中医中药》:“在20世纪的20年代形成了一股废医热潮。除余云岫和鲁迅之外,还有政治人物孙中山,学者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都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
但他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的《告别中医中药》却没有提孙中山:“在知识界的名流中,主张废除中医中药的居多,其中包括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张东荪、蒋梦麟、丁文江等。”与网络版比较,重要人物中多了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却少又了孙中山和胡适。我们要质问张功耀教授,你说的主张废医的重要人物,以哪一个版本为准呢?
再者: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吗?证据呢?张教授没有给出一个字!
孙中山是一代伟人,他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依然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在评述他思想的时候必须非常慎重,每个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论据作为支撑,否则将会严重误导读者。张先生,你必须对此补充举证。
我们搜了一下,所有网上说到孙先生批评中医的直接证据只有他的一句话:
孙中山到北京后病势加重,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师均告束手。张静江、胡适之推荐中医。但是孙中山不愿服中药,他说,他本身是医生,他知道现代医药束手时,中医的确有时也能治好疑难病症。他说: “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张功耀也收载类似的描述。见《中国名人批中医言论摘编》
http://zhgybk.blog.hexun.com/6834446_d.html
分析孙先生的这句话的本意:他是说中医有可能医好他的病,西医也可能束手无策,但他认为西医比中医要科学一些,要好一些,他还是要选择西医。他只是比较了中西医的优劣,表达对中医的个人的取舍,没有否定中医的意思,更没有涉及全社会应该如何“废医”。历史上的确有人以此作为“废医”的一个旁证,但如果以此来说明孙先生本人有“废医”的主张,那就是在偷换概念了。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决不容歪曲。张教授你的证据何在?你必须举出来!否则就是强词夺理!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希望有正义的网友们支持我们,在网上转贴这一贴子,或直接就此向张提出质问。直到他有能自圆其说的答复为止。谢谢大家!!
文字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2-15 12:24:45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他说,他本身是医生,他知道现代医药束手时,中医的确有时也能治好疑难病症。他说: “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这也是悲剧,许多人固守旧律应当开阔些,对反中医的也要分析,有些论述也不是无理
让《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将偏见扫光


   现在找中医的毛病的学者也参差不齐,有的是数典忘祖、太敷浅。有的是看到局部丑陋而恨铁不成钢。有篇文摘些、以此来让《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将偏见扫光。摘文用『 』号来标之。
    『用中医“神奇”的个案甚至很多“神奇”个案也无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治疗的“有效性”需要采用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来证明,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如方剂等)都是依照传统的疗效说法,而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证明。用了几千年就能认为是有效的吗?何况“有效性”还包括“有效性”的程度、条件、变化规律、稳定性、副作用(长期、短期、急性、慢性)、评价指标等,根本不是中医的感性观察所能胜任的。中医还在执着于自己的那套与现代科学相悖的传统疗效评价方法,足见中医思维的陈旧和封闭。以神奇的个案或许多神奇的个案来说事,是极不严肃的行为。在当代,用现代科学都无法证明和把握的方法来治病,在现代科学、伦理、道德、法制等方面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中医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度里才能大行其道。』 什么是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绝非是西方文明!『我的文章论述的五个科学学科成立的条件:学科观念的唯物性和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的客观性这二点中医大体符合,但也不是完全符合(参见我的文章);而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学科理论的可旁证性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三点,中医基本不符合。阴阳五行学说及其支配下的中医诊疗方法本质上不是逻辑实证性的理性思维方法论,而主要是“联想类比猜测顿悟”的“连懵带猜”的感性思维方法论。逻辑实证是在“物质”层面进行逻辑证明,而中医对所有较为复杂的现象的观察基本上是不基于“物质”的,而是基于“意识”的,如五脏六腑连中医自己都界定不清楚(我们能说中医的“心”就是指人体解剖学的心脏和大脑吗?),又比如中医的“上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医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中医如何能够进行逻辑实证(但有的人偏偏认为中医是实的,而且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中医的深刻局限。逻辑实证不是你所说的意思。不能说中医没有一点逻辑(尽管很差),但极度缺乏实证(指研究、观察及其结果)是其致命的弱点。没有实证而又要相信它,必然走向玄学的思维。』极度缺乏实证是由于没有该中医学理品悟、而在用西方的思维套用在中医上。我们推介的《经络图示仪》是以归纳与演译中医的思维理法来补充其不足、让古人也参阅现代技术讲你所诉可能吗! 『几千年来,中医还有“望闻问切”之外的诊断手段么?没有。中医之所以发展不出其它的诊断方法,那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一起变化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感觉出来,而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极其“荒谬”的(这是稍通科学的人都会明白的,但我们的中医人士还要在这一点上纠缠。这让我感慨中医是怎样地“强词夺理”,这已经不是认识能力问题,而是科学态度问题!),但这在中医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样的中医玄学思维方式中,中医诊断手段的“神化”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玄学提供了将一切事情神秘化的可能性。于是,“气功”、“特异功能”以及“把脉诊百病”、“观舌诊百病”、“看相诊百病”、“耳针治百病”、“足针治百病”等等,对中医来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医现今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政策的支持以及中医药学界的努力,中医药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药研制、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的标准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其中不乏具有国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但是,总的来看,中医药学科及产业的发展还落后于国家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 中、西医学同属于生命科学范畴,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不同,两者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中医药学科的自身特性决定它虽属自然科学门类但又融会了人文哲学的内容。理论框架成型于2500年前的中医学,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思辩的成分远大于实验的成分。它把人放在一个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的非线性复杂的系统之中,考虑多因素致病,并通过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地整体综合调节,维护健康,治疗疾病。这些都与近代科学追求简单、清晰、明了的线性规律格格不入。而循着混沌—复杂—有序的研究方法,中医学重视整体的人,以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健康与疾病,无疑更符合生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国际医学界也已经开始在传统的健康或不健康两点论理论框架内引入亚健康状态的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内有其先天优势,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中医药这样一个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时候,混沌无序、非对称、非平衡是绝对的,而我们应寻求相对的、线性的、有序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去创新。《经络图示仪》的应用、使得中医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可以用《经络图示仪》创建中医的标准规则、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学科理论的可旁证性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三点达到可操作。也只有采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才可应运而生……。『至于中药的疗效,我不是要完全否定,而是说,中医对中药疗效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即使中药这样使用了几千年,疗效这样评价几千年,也不能说中药就是全部有效的和安全的。因为仅凭中医的临床观察(何况是个体临床观察),在现代科学看来不足以能够评价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才能评价。这在现代科学界是一种共识。而中药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逃避这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方法,有些新药在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但由那些在情感上都抵制现代科学的人所做的“科学评价”都是值得怀疑的,而那些老药呢?特别是那些某某老中医献出的“秘方”呢?何况有效和副作用的评价标准(包括衡量客观指标)中医几乎全部是用感觉化指标体系(因为中医几乎没有客观检查方法),加之那种感觉化思维,致使中医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同样是玄学的。』《 经络图示仪 》的案症 客观检查的标准交流性、使中医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了参照依据!『“中医没有误诊说”同样要从中医(诊断学)方法论上进行认识,中医的玄学方法论为“中医没有误诊说”提供了存在的全部可能性,即使《医古文》记载了再多的“误诊”案例,也无法推翻“中医没有误诊说”,因为玄学本来就可以进行无限解释和任意解释(见前述),哪里有什么“误诊”?换一个医生,换一种说法,《医古文》的“误诊”就会变成“妙诊”,这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不胜枚举。』 『你对科学研究、观察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的理解也是错误的。重复性是指任何研究者(包括自己)对相同的研究(观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重复进行时都能得出相同的结果的程度;可旁证性是指其它学科也能证明你的结果的正确性,而不能自己一家说了算。中医由于方法论的不精确性、模糊性、笼统性等,其重复性差是极自然的事,而中医的许多所谓的科学性连现代医学都无法证明,哪里还有很好的可旁证性呢?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也不是你那样的理解。它是指学科具体理论是界定明确性、指标客观性、适用条件严格性的程度,可证伪性的学科其适用性、应变性和包容性都是有限的。因为界定明确、指标客观、适用条件严格,所以理论应用的“错误”也就能够作为“错误”得到证明。而中医由于方法论的性质原因,中医的界定是不明确的、指标常常是非客观的(主要是感觉化的指标),适用条件也是不严格的,以至于中医似乎有无限普适性、应变性和包容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中医的“错误”常常无法界定,即无法认定是错误,以至于中医似乎永远没有错误,其理论总感到无懈可击,因为它无论怎样说似乎都说得通,就象那个网友举的例子,中医把一个“粟粒型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治死了,别人都无法发现中医从诊断到治疗有什么不对。以至于要认定中医的错误,就必须否定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这样中医就不能存在)。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可证伪性,而这正是玄学的特征。』这些都是中医需要完善的突破性地改变中医的现状,与时俱进而让现代的先进性的技术来武装中医,《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的实力是源于中医的理法有着2500年的研究智慧功底!也只有站在这个巨匠肩上才能找到解析之法!不信者可试试!参阅一下《经络图示仪》的应用原理 :www.jingluo.cn 将使那些数典忘祖、太敷浅的水平清除、从而品悟出中医文化的广博! 蒋新民 20060106

这个旧文也是吾意望共勉!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2-15 12:30:57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分析孙先生的这句话的本意:他是说中医有可能医好他的病,西医也可能束手无策,但他认为西医比中医要科学一些,要好一些,他还是要选择西医。他只是比较了中西医的优劣,表达对中医的个人的取舍,没有否定中医的意思,更没有涉及全社会应该如何“废医”。历史上的确有人以此作为“废医”的一个旁证,但如果以此来说明孙先生本人有“废医”的主张,那就是在偷换概念了。
争辩无助强壮中医,做人应尽人事,中医亡也是去掉垃圾,必会更加健壮!若尽看好地,排斥西医之优点对百性不公!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2-15 19:21:33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争辩无助强壮中医,做人应尽人事,中医亡也是去掉垃圾,必会更加健壮!若尽看好地,排斥西医之优点对百性不公!

神农之后的路 发表于 2007-2-21 18:12:54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蒋新民 先生:
请看我们的文章
<再谈我们为什么要批判张功耀>

……
这一点不是我们一个安徽中医学院,其它中医院校的许多教师也有同感。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对张的文章给出的也是-——不值一驳。
两个月转眼过去,我们才发现问题并不简单,学生出事了。如安徽中医学院的百度贴吧和校园网上出现了大量的反中医药的贴子,《证明中医理论荒谬非常简单》、《致全国中医学院的一封信》、《中医——中国最坑人的专业》、《中医是伪科学》、《醒醒吧,亲爱的同学》、《医学专业的贫困生请进》等等文章。读者就更多,有些跟贴的语言对中医药明显的不信任。许多中医院校中的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个别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原来我们不屑一顾的东西,对初入社会的学生却有引力,主要原因是这类文章的反叛情绪和煽动性语言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
张功耀也开始沾沾自喜了!看他说的!
“不过,仅凭我的业余工作,就把“护医军团”的精锐部队全部牵制住,……
全文请看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9655403)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3-1 20:54:11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

我们才发现问题并不简单,学生出事了。如安徽中医学院的百度贴吧和校园网上出现了大量的反中医药的贴子,《证明中医理论荒谬非常简单》、《致全国中医学院的一封信》、《中医——中国最坑人的专业》、《中医是伪科学》、《醒醒吧,亲爱的同学》、《医学专业的贫困生请进》等等文章。读者就更多,有些跟贴的语言对中医药明显的不信任。许多中医院校中的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个别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原来我们不屑一顾的东西,对初入社会的学生却有引力,主要原因是这类文章的反叛情绪和煽动性语言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
张功耀也开始沾沾自喜了!看他说的!
“不过,仅凭我的业余工作,就把“护医军团”的精锐部队全部牵制住,……
张功耀可以说洋人之复辟之工具、振兴中医才能使百姓免受药费贵!对此也别把它看太重!中医不需要煽情!需要大医精诚,普度黎民!

dbwqmqdf 发表于 2015-3-16 20:05:58

不错 支持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质问张功耀,说孙中山是“废医”主张的强力倡导者的证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