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复制链接]
1091
|
4
|
2005-2-1 2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杨振宁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我崇拜的偶像。但是,您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离开了物理学,您也许就离开了大师的太师椅,来到我们中间,一起做历史老人的小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试卷面前,我们可能都不及格。既然我们都热爱中华文化,都关心中医,我们不妨“童言无忌”地议论一番。
《周易》的起源也许很久,有伏羲划卦的传说,也有《连山》《归藏》的记载,但是我更相信杨荣国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说法,即《周易》应当成熟于商末周初。巨大的社会变革,个人荣辱的经历,使商代移民之中聪敏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潜龙毋用”、“亢龙有悔”,看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了解到万事万物复杂的相互联系,因此有了以64卦为模型的“唯物辩证法”。
首先,请允许我犯一个比您还大的错误,猜一猜古人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无论是《易经》的太极说,还是老子《道德经》的道本原说,都不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过去为了不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提并论,我们一直不敢承认我国古人对于世界认识上的辩证唯物观,只是谦虚地说阴阳五行是朴素的辩证法、朴素的唯物论,老子的道本原是唯心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人就很聪明,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周易》、《老子》对世界本原的观点,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几乎完全相同,完全基于物质世界自身的演变规律,并无精神第一位、精神决定物质的思想。当大爆炸的初期,物质的密度和温度都非常高,许多原子元素尚未产生,世界几乎就是《易经》所说的天地未分的无极、太极状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世间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无极”、“太极”、“道”是宇宙起源、有无相生的“理论母核”。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季),四象生八卦(变动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物质),八卦定吉凶(成败),吉凶成万物”。这一理论完全基于辩证唯物史观,是非常完美的关于世界起源、发展、变化的学说。《易经》这一学说与老子的“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过去认为,老子的“道”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唯心的,其实不然。“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种什么状态谁能知道?老子认为:“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是“道”,就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似乎有,又似乎无,介于有和无之间忽变的瞬间,这其间哪里有唯心的成分?这是多么科学的假说,这是多么先进的大智慧!中华民族一切传统的学问,都是基于这种辨证唯物的基础之上的理论。中医关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无限可分的观点;关于“三阴三阳”、阴阳之内阴阳之气有多少的量的不同的观点,都是伟大智慧的结晶,甚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所没有揭示的规律。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不能指导中医辨证论治,不能给中医提供探索未知领域的思想法则,这就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您为什么认定中国古代没有演绎法呢?发展是演绎,应用也是演绎。先秦诸子的著作虽然充满了故事,而这故事正是他们演绎古人理论、教育后人、解决现实问题的模板,这不是演绎吗?章学诚先生说:“六经皆史也,先王未曾离事而言理。”六经都是演绎古人理论的教材,“案例教学法”不是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主要方法吗?案例教学就是演绎。《内经》的理论是经典,像六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样,一切后世的理论创新都是对《内经》理论的演绎。张仲景《伤寒论》的经方是来源于归纳、总结,而后世对于张仲景方药的继承发展、灵活运用,哪一个不是演绎呢?
您怎么证明古语起源是双音节的呢?古人造汉字是为了记事,而最早的记事是“结绳记事”,长此以往,年长日久事多之后,记的事就容易忘记,因此黄帝命仓颉造字“以代结绳之政”。一个结,造一个字,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有一个对应的汉字,形音义完美结合,“汉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是多么智慧的创造!
定性定量分析的化学方法,真是最先进的方法吗?是惟一正确的方法吗?能用这种方法说明、指导中医应用中药吗?中药无疑是中医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最重要因素,连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等也主张“废医存药”。最近还有人认为中医是用错误的理论指导了正确的用药经验。尽管在解放前就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也提炼出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丹参酮、人参皂甙等不少疗效卓越的单体,但对于揭示中药方剂治疗有效的原因,以及指导中医临床使用中药复方,还有很远的距离,甚至还根本未入其门。一方面,单体不仅不能等于原药,更不能取代复方;另一方面,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方法,根本无法说清楚一包中药经过煎煮,什么成分煎出来了,什么成分没有煎煮出来;煎煮出来的成分占原药含量的多少,各种煎煮出来的化学成分相互之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生成了哪些新物质?简直是面对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再加上中医用药十分灵活,加减变化随时都会发生,调整用量、改变配伍、适当炮制、引经报使等都是中医经常做的事情,这更增加了分析的难度。可以说一直被现代科学奉为神明的定性定量分析,在极为复杂的中药面前失灵了,简直是“百无一用”的摆设。这是“现代科学”的幼稚无能,既不能说明中药汤中有什么成分,也不能说明是如何吸收、起效、代谢的。有的人不说现代科学“无能”,却指责中医不能自己阐明汤药的成分、吸收代谢过程、量效和构效的关系。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和含量不纯,才构成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它润物细无声似的调节治疗作用。试想,假如每一味中药都是纯度极高的单体,不用说用10克一味,就是用1克组成方剂,也许早就不是治病的药物,而是致病的毒物了。
用分析化学的思路管理中药,中药的使用势必越来越不合法,因为一味中药之中就有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已经很难说清是如何起作用的了,再将十余味中药生药混在一起共煎,其复杂性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倍,它们的安全性、有效性、代谢过程都是未知数,因此说中药汤剂“完全不符合现代药理学”的要求,几乎具备了被禁止的全部理由。现在中医治病传统的丰富剂型丸散膏丹,在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少了,产生新的丸散膏丹的难度几乎等于上青天。一般的中医、甚至是中医泰斗,也难于创制新的丸散膏丹。中医药的创新在古代是那样容易、方便,而在现代却举步维艰。我们虽然天天在喊发展中医,而实际上却将中医的手脚束缚起来,中医如何能够发展、如何能够创新?
现在,我们对“证”的本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活血化瘀证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但是有的人研究证的本质,不是证明证的客观性,而是为了用理化指标取代中医的传统名称。比如脾虚证有200项指标异常,希望用其中的“金指标”,甚至用全部的指标取代“脾虚”的名称。这样做虽然是希望用实证取替“虚浮”,使中医与现代科学挂上钩。但是这样做,却有烦琐哲学“科学装饰化”的味道,这就像买苹果、梨、桃,不再称它们的传统名称,而是各用一张表格写上其中所含的200种营养元素,让人更难得要领。有人将血流变的指标吸收到血瘀证之中,曾经导致血瘀证的扩大化,几乎形成“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不怪您,杨振宁教授,尽管您触动了我的“中医情节”。因为按邓铁涛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20世纪受尽摧残、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其实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可以说自西学东渐之后,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不信任、不自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一代人。从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鲁迅,到一般的青年人,对中医有过误解、误论的人不计其数。从余云岫《灵素商兑》提出“旧医”的“理论陈腐玄虚、经验偶合幸中”之后,这一魔咒就紧紧地戴在中医的头上、痛在中医人的心里。毛泽东说:中医医死了鲁迅的父亲,所以鲁迅对中医有偏见。此言不错,像鲁迅在《药》的小说之中影射中医用人心这个“血馒头”作药引子的故事,我们翻遍中医的古籍,也不会见到有如此恶毒的记载。中医向来是提倡仁心仁术的,怎能有如此残忍的“偏方”?西方科学的进步,使我们许多人都患上了“轻中重西”症,我们不应当让这种思潮泛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蒲亭逸仙
|
2005-2-1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杨振宁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我崇拜的偶像。但是,您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扁陀
|
2005-2-2 1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好文章!应予固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扁陀
|
2005-2-3 18: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我对杨振宁教授说几句话
再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ritabttrzun
|
2014-5-14 20: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