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复制链接]
135
|
1
|
2014-4-13 14: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都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的是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的。</p> 经络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
脉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后来才有了经和络的说法。所谓脉,就是脉搏跳动。脉搏跳动,一是要靠血液,二是要靠脉管约束,三是要靠气的推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心脏主宰的,所以中医学称“心主血脉”。
粗大的脉道被称为经,细小的脉则称为络。人体主要的脉有十二条,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分别叫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很有规律地排列,并且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体系,既联系体表,也联系内在的脏腑,使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网络。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脉更小的分支叫孙络。它们的沿线分布着很多穴位,就好像河流里的深潭。
除了分布于四肢的十二经脉系统,还有主要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奇经八脉。其中对人身体具有重要影响的是身体前正中线上的任脉、后正中线上的督脉和腰部一圈的带脉。此外,还有前正中线两侧的冲脉。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心气和胸中宗气的推动,具体到沿着经脉运行的时候,脉气又分成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于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而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一致。
在人体患病的时候,经络系统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当然,经络也是邪气深入人体的通道。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细小的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开始,到络脉,再进一步到经脉,逐步深入到体内的脏腑,并出现相应的证候。经络反映证候可分为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痿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元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经络调节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从而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治法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以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之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之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从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近人从皮疹辨证的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也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
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该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
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对于脏腑、五官来说,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或某几经之药。
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字洁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了方便。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bonefzy
|
2016-12-3 00: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的就杯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