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元宵圆圆寄团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元宵圆圆寄团圆
[复制链接]
102
|
1
|
2014-4-3 04: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民俗原委】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这天,全国从城市到农村,自白天至夜晚,时时处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一派欣欣生机。民间把这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闹”就是玩、耍,喻“尽情”之意于其中。男女老幼,人的海洋;载歌载舞,笑的世界。据说这是起源于汉文帝时期的事,是对扫除吕氏政权、国家再现太平景象的庆贺。后世这一节日规模越搞越大、喜庆形式越来越多,与历代统治者接受这一启示,力图表现与民同乐、粉饰天下太平的思想有关。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
【健康说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表现在“吃”上做文章,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代表性食品。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元宵”。
从元宵中吃出文化
我国元宵的品种很多,既反映了辽阔地域中各地的不同民俗,也表现出了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的新奇创意和精深造诣。京津一带以白糖、果仁之类为馅的甜味元宵,江浙一带以猪油、火腿之类为馅的咸味元宵,构成了它的两大体系。如今的元宵花样更多,甜味的如山楂、桂花、玫瑰、芝麻、柏子仁、核桃仁、豆沙、枣泥、奶油、巧克力等,咸味的囊括了肉蛋鱼菜中数不清的品种,真使人无法尽尝。吃法上也由水煮不断发展为油炸、笼蒸、箱烤、拔丝等多种形式,让人爱不释口。元宵不再是宋代诗人姜白石笔下“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的“珍品”,而成了寻常百姓一年四季随时可餐的家常便食。当然,元宵节更具特殊意义,必食之无疑。据20世纪某年元宵节的调查,在北京市场上市的元宵就有200万公斤之多。
元宵的面料有糯米、黏高粱和黏秫子面等众多种类,以糯米粉较为普遍。作法上有用米粉和匀团成的,也有用吊浆粉包成的,以前一种形式的比较多见。有诗“捻将玉斝镂心巧,团就银球运掌多”、“见得家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是专门描写这两种制作方法的。也有一种不包馅的实心小汤元,小巧玲珑,形如珍珠,煮食时在汤中加入米酒、桂花酱、金桔等配料,别具一番风味。
从元宵中吃出健康
元宵对人体有滋养保健作用,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这与其面料和馅料有关。糯米又称“江米”、“元米”,为“脾之谷”,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同时它还具有补中益气的药用功能,对消渴溲多、自汗、泄泻有效。在传统运用中,《本草纲目》用它治自汗不止、虚劳不足,《三因方》用它治三消渴利,《经验良方》用它治下痢禁口,《摄生方》用它治腰痛,《圣惠方》用它治胎动不安、时时腹痛,《普济方》用它治小儿头疮及肥疳疮。李时珍综合各家之说,总结了它“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豆疮”的五大功劳。但多食或食之不当并非无弊,《本草纲目》认为它“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本草逢原》说,如用它“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现代药理研究揭示,糯米有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它具有较强的辅助正气的机理有关。对腹水型肝癌小白鼠灌服糯米水混悬液试验表明,其对腹水生成的抑制率在52%~77%之间。
元宵馅中的糖类,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脑的正常思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糖有密切关系。同时糖类也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腹痛厌食、疮疡溃烂有防治或辅助治疗效果。但过多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元宵在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腹胀等不良感觉,也会促成儿童龋齿、近视、疮疖感染、身体发胖等。至于咸味元宵馅中肉蛋鱼菜类的营养和药用效果,也各具千秋,均能体现出以益人为主的价值。
元宵把主副食巧妙团为一体,食元宵喝汤又有“原汤化原食”之长。节日吃出点祥和气氛,平时间或换换胃口,也不失为一种对饮食美的品味。
链接
元宵拾趣
吃元宵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从文献中考,它不是一次定型的食品,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内容,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混混圆圆,有“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直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台湾民歌《卖汤元》中唱的“一碗汤元满又满,吃了汤元好团圆”,对吃元宵的含义说得更直观了。
把元宵称为“汤元”,在近代还有一则滑稽可笑的故事:1912年,刚当上洪宪皇帝的袁世凯,深恐吃“元宵”使得“袁消”,下令禁用“元宵”一词而改称“汤元”。但禁令挡不住历史的潮流,80多天后这位短命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北京一直流传着许多讽刺这件事的打油诗,如“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元”、“诗吟元宵溯前朝,蒸化熟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等。至于“汤丸”、“圆子”、“团子”、“汤团”、“糖圆”等众多的别称,大都是不同地域按照其形状、原料、制法、吃法等特点命名的。(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rgoj7938
|
2016-10-2 1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他们心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