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内经》始终不离神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始终不离神
[复制链接]
137
|
1
|
2014-4-9 16: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在阴阳概念的生命规律前提下,将“神”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和养生之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哲学中的神范畴引入医学领域的动因和指归。“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将“治神”作为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治疾病之首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将“得神”作为藏象、临床论治及养生的指导标准,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神”的概念十分广泛而丰富,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现象的高度概括;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此“神”乃狭义之神。
在藏象
藏象是谓:脏居于内,而形于外。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灵枢·本神》中论述神乃“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混合相搏乃生神。精气化生于脏腑,藏于五脏,所以神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神主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说:心藏神。张介宾更是认为凡神皆为心所主。心主一身之神,分属于五脏。神由精气所化,精气藏于五脏,所以神又分属于五脏,而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即《灵枢·本神》中所述:“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亦《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可见神在五脏中各有反映,尤以心主一身之神而重于余脏。
在疾病
在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观念指导下,《内经》所创立的诊法理论也广泛地应用了“神”概念,并且以此作为判断疾病,评价病情,预测吉凶的指标。病之言神,都存在着有神(又谓得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或神虚)、无神(又称失神),甚至有“神乱”和“假神”等不同量级的病理表现。《素问·调经论(节选)》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灵枢·本神》亦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病则神志失常,喜笑不休或悲。心脏如是,余脏亦然。
在诊法
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疾病的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与判断法则。“神”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诊断原理及作为判诊断疾病、评价病情的准绳和法则。因为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都是生命活动规律在特殊状态(即病理状态)时的外在表现,无论是望诊所收集的五色、舌象、形体姿态、目光等数据,或者闻诊中的语言气息,或者问病人的饮食口味,或切脉获取的脉象等等,都存在着有神、少神、无神等标准。这都是病人整体生命规律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色之有神无神、舌之有神无神、脉象之有神无神、目光之有神无神,或者饮食口味、语言气息、形体姿态之有神无神,都有其客观存在规律,都是整体生命规律在特定病理阶段在局部的映射。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中强调:“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论治
作为判断整体生命规律之“神”的盛衰、多少、有无、真假的标准,可以进一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这就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观点发生的由来和背景。针刺法亦要求“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内经》将人体正气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性及其规律也以“神”概之,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将病人正气衰微出现“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的现象称为“神不使”即是其例。
在养生
养生又称为“道生”、“摄生”,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内经》在其确立的养生原则和具体方法时要求,务必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要“气从以顺,各从其所”等等,并据此原则,制定了顺应四时气候特征的“养神”措施。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内经》自始至终均不离“神”之论述,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邹钟宇 广东鹤山市中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hslk4023
|
2016-11-13 0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饿,饿,饿,屈原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几度夕阳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wjdz1160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