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煎药法随病异

[复制链接]
查看170 | 回复0 | 2014-5-17 07: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煎药法随病异
2007年5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728期
一、煎药时间,二、煎药次数
     一、煎药时间

    古代的煎药时间是通过加水多少来控制的。

    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一般药物按当时的度量衡每二十两药物加水一斗的比例,煮至水剩四升时说明药物已经煎好,但是发汗、涌吐、泻下等方剂就需要少量的水,煮较短的时间,而补益方剂需要大量的水煎煮较长的时间。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方书记载的水量煎药:“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

    陶弘景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功用汤剂煎服时间有所不同,而实际应用中仍有细微区别。

    清代名医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 ......
    网 /html/DirDu/2007/05/14/44/83/83.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60 字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