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脉”、“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演变 ——兼论“经脉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脉”、“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演变 ——兼论“经脉医学”与“经络研究”的正名之 ...
[复制链接]
114
|
0
|
2014-5-10 0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脉”、“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演变 ——兼论“经脉医学”与“经络研究”的正名之争
2009年3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090期
编者按:去年10月到今年,本版连载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和王广军关于“经络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文章之后,陈业兴医师来信(见2月25日本版)认为“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他认为“郭义等人以经络取代了经脉概念,误经脉现象为经络现象,误经脉循行线为穴位连接线,误经脉理论研究为经络结构研究”,因而“经络研究严重地干扰了经脉理论研究,导致对最重要的经脉理论研究无法取得共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呢?大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顾问刘澄中今天撰文认为,产生这一分歧仍然是“经脉现象研究”与“经络实质研究”双方的学术立场相左所致,同时也是中医学术繁荣的体现。
“脉”与“经脉”的概念源自于
观察经脉现象的临床实践
在先秦,脉是指经脉;在两汉迄今,脉是指血脉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古代先民们便发现了经脉现象——循经脉感觉。当时,把犹如枣核般大小的“艾炷”放置在病人四肢远端的部位上点燃起来,实施灸法治疗,这时,接受治疗的病人便会体验到有一股温热的感觉从施灸的地点出发,沿循着一定的路线好像流水那样地向躯干或者头部走行。这就是“灸致循经脉感觉”。点燃的“艾炷”由施术者用嘴吹风来控制燃烧的强度,当“疾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宽而加快;当“缓吹”或“不吹”其火时,循经脉感觉的走行便会变窄而缓慢,确实是状如流水啊。或者,犹如炊饭时从釜上小孔里冉冉上升的一缕蒸汽。
最初,先民们把这个“灸致循经脉感觉”称作是“气”。后来,为了确定它的规范的走行路线并且给予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古人利用呼吸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来测量循经脉感觉的走行速度,例如,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五十营》,也可以称作是“脉行六寸”《难经·一难》。
我国的古代医家还发现,引发经脉感觉循行的方法除去使用灸法之外,也可以使用先端钝圆的石制小棍来抵压的方法。后来,又把这个用来引发“压致循经脉感觉”的小棍改为金属制的,命名为“针”,用来“按脉致气”,成为专用的工具了。
古代医家在观察经脉感觉循行的时候,在腕部或者踝部稍稍上方的佩戴手镯或脚镯的部位,环绕一圈采取6个刺激点,阴面3个点,阳面3个点。把出现的循经脉感觉分别命名为:手三阴脉与手三阳脉,足三阴脉与足三阳脉。所以说,那是以“三条脉”作为一组的,一共有12条脉。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函图》(上图)。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在从一个被打开的石头匣子中飞腾而出 ......
网 /html/200903/1874/5872.htm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94 字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owrfbk[k]9]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