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王孟英:百病皆由愆滞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王孟英:百病皆由愆滞生
[复制链接]
224
|
0
|
2015-11-19 22: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但宜宣肺,气行自愈。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则气机周流不息,脾胃病则气机滞,诸病丛生。
?外感温邪或情志内郁化火,炼液为痰。而痰为有形之物,极易阻塞气道,壅滞经络,使枢机失灵,升降失调,故变证百生。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临证每有出奇制胜之效。他温病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却多创见;杂病法丹溪、喻嘉言、沈尧封,对伤寒多有心得。医理虽博,然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运枢机,通经络”的思想,笔者在此浅述之。
【百病由气生】
王孟英的气化枢机理论源于《内经》中有关气机的描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可见,只有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协调配合,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气在体内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则脏腑、经络、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病变。
王孟英深谙经义,并结合自己临证体会,着力发挥,尝云:“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输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也。肝气不疏,则郁而化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偏愆,即能成病……不尽乎老少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王孟英医案?胀》)
可见,他认为气机愆滞是百病产生的根源,而“调其愆而使之不愆”则是其治病的根本大法。
【调气重在肺与脾胃】
论及“调其愆而使之不愆”之法,王氏着重调理肺和脾胃之气。他说:“肺既不主清肃,一身之气皆滞也。”故调理气机,必须宣展肺气。
如沈俊扬令妹,年逾五旬,体素瘦弱,不能寐者数夜,证遂濒危。孟英视之,目张不能阖,泪则常流,口开不能闭,舌不能伸,语难出声,苔黄不渴,饮不下咽,足冷不温,筋瘛而疼,胸膈板闷,溲少便秘,身硬不柔,脉则弦细软涩,重按如无。或疑中暑,或虑虚脱。
孟英曰:“身不发热,神又不昏,非中暑也;二便艰涩,咽膈阻闷,非脱证也。殆由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误进补药,其死可必。但宜宣肺,气行自愈。方用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果一剂知,四剂瘳。”(《王孟英医案?郁》)
此案病情危笃,症状错综复杂,而孟英抓住“治节不行”这一主要病机,予以轻淡之品,宣展肺气,清肃气道,使治节之令,肝胆上逆之火,水液凝结之痰,咸得下趋,一身之气得以流通,故获奇效。
观其所用宣肺之品,大多轻清,正如孟英所云:“虽轻淡之品,亦可起重症。”此病幸遇明眼,若为俗医所治,必一味蛮补,使气机愈塞,终致不起。
明清之时,温补学说盛行,医者多不审证,只知一味蛮补,孟英深感滥用温补之害,故极力驳斥曰:“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滞塞,疾病乃生。故虽对极虚之人,既病即为虚中有实,总宜按证而施宣通清解之法,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可见,孟英反对滥用温补与其气化枢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健则气机周流不息,脾胃病则气机滞,诸病丛生。孟英认为,脾胃镇中枢而主升清降浊之司,贵乎升降有度,有度则水行,虽有邪客,亦潜消默化,不能留著为病;失度则湿生,不惟有滞升降之机,易招秽浊之邪,留于中焦,乱于脾胃,“浊不能降而腹痛呕吐;清不能生而泄泻无嚏”。
因此,展化宣通脾胃之气是孟英调理全身气机的又一大法。此法在霍乱的治疗上王氏运用最为广泛。
如陈楚珍仲媳,陡患霍乱,急邀孟英治之。云昨夜曾食冷鱼,夜深病作,想由寒重致此,脐间贴以回阳膏而不效。脉之右甚滑数,口渴苔黄。按之胸下坚硬而痛。曰:吐泻虽多,宿食恋膈,非寒证也。以菖蒲、枳实、苏叶、黄连、半夏、竹茹、海蜇、芦菔为方,服之,一剂霍然。(《王孟英医案?霍乱》
此证虽发病迅速,但王孟英抓住宿食留滞,中焦气机阻滞这一病机关键,祛除病邪,展舒气机,邪气消弥,清升浊降,其乱乃定。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常是酿病之媒,王氏尝云:“肥甘过度,每发痈疽,酒肉充肠,必滋秽浊,熏蒸为火,凝聚成痰,汩没灵性,变生疾病。凡遇时疫流行之际,更为召疾之媒。苟脏腑清虚,素甘淡泊,气机不惟浊壅,邪气不能逗留,虽感六淫,易于解散。惟内浊既甚,疫气易招,同类相求,如胶入漆,治之费力,死者恒多,慎疾之人,毋贪口腹。”(《潜斋医话?慎疾法》)
此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皆能阻滞气机,然观王氏之医案,以痰热为患者最多。痰热产生之因多原于世人喜食肥甘,滋腻碍胃,津液不化凝结为痰;外感温邪或情志内郁化火,炼液为痰。而痰为有形之物,极易阻塞气道,壅滞经络,使枢机失灵,升降失调,故变证百生。因此,清热化痰以肃清气道宣展气机,是其用药的一大特色。
总之,孟英认为“百病皆由愆滞”而生,而痰热为其最主要病因,“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是其治疗大法,治疗时当以舒达肺脾胃三脏之气为主。人体气机周流不息,则百病不生,虽有大疾,亦易消散。
(责任编辑:高继明)
<!--/enpcont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