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祛湿法漫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祛湿法漫谈
[复制链接]
370
|
0
|
2015-11-20 16: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祛湿法漫谈
时间:2015-08-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朱光
湿作为一种致病邪气,具有重浊黏腻性趋下、易阻气机易伤阳的特点,是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赖以生存的内在基础,也是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变过程的常见的原因。因此,祛湿也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关于祛湿,临床上从表述到运用都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之处,兹就此加以梳理。
湿之致病与表现形式
湿的来源有外、内之分。外湿为自外而来,多因于气候潮湿,或居处卑湿,或淋雨涉水,或汗出沾衣,在湿气弥漫或浸渍的情况下,侵扰人体而发病。在这一过程中,湿邪致病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存在着机体正气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且多呈现为复合状态,即与其他邪气相合致病,常见有风湿、寒湿、湿热、暑湿、风寒湿、风湿热等组合方式,临床可导致感冒、泄痢、黄疸、痹证、湿温等病证。
内湿为自内而生,每因先天脾胃不足,或它病致脾胃亏虚,或过食肥甘,或恣啖酒酪,一者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二者脾荷过重而难以履职,这样就使水湿无法尽排,留存体内。这一过程说明,内湿是绝对与相对脾虚的病理产物。内湿产生后,又因于脏腑的寒热不同而呈现寒湿及湿热两种状态,并常留居于中、下二焦,可散见于胃痛、泄痢、腹痛、胁痛、黄疸、臌胀、淋浊、带下等病证中。
受内环境的影响,内湿在形态上还可发生从无形到有形的改变,如凝而成痰,留而成饮,聚而成水。而这几种病理产物在其形成之初,都具有湿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痰湿、水湿等,而一旦形成则又有各自的致病特点,如痰可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致病具有广泛性与复杂性,可致咳嗽、哮病、喘证、胸痹、痫病、头痛、眩晕、中风等;饮往往以阳虚为病理基础,形成后常停留于胸肺、胸胁、胃肠等某一局部,可致咳嗽、喘证、心悸、呕吐等;水则常责之于肺、脾、肾功能失职,形成后常泛溢肌肤,甚或停于胸、腹,可致水肿、臌胀等。
祛湿法与祛湿方药
对于湿邪的治疗,总以祛除为目的,但由于湿之来源、停留部位及演变形态等有不同,因而应选择运用最佳的祛湿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一般而言,湿邪偏上偏表者,宜微汗发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苦味燥湿,或健脾除湿;湿邪偏下偏里者,宜从小便利之。以外,还须审其寒化或热化的倾向,分别采取温化与清利。应该说,这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结果。在自然界及生活中,对于湿的处理无外乎采取风吹、日晒、干燥、排渗等办法。中医学对此加以借鉴,在祛湿时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芳香化湿 又称为“芳化”,此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挥发湿邪,解除脾困,适用于湿自外来、困阻脾胃而致呕吐泄泻、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者,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花、代代花等,方可选藿香正气散。
2.苦味燥湿 即运用苦温或苦寒药物以祛除湿邪,主要用于湿阻中焦证。其中健脾燥湿常用白术、苍术等,方如参苓白术散;理气燥湿常用陈皮、厚朴等,方如平胃散等;清热燥湿常用黄连、黄柏等,方如连朴饮等。
3.淡渗利湿 即用淡味药物以渗利水湿,适用于湿揨中、下二焦者。这是祛湿最为便捷的方法。王冰提出的“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高度认可。方药可选用者甚多,常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等,三仁汤、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实脾散、真武汤、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
这一方法除在“水肿”“淋证”“臌胀”等病证中有广泛应用外,在“泄泻”的治疗中也得到充分应用,如《景岳全书》中言:“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李中梓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与万密斋的“治泻要诀”(初起且行淡渗,温中其次施行,三升四涩救生灵,此法古今永定),均把此作为治疗泄泻起病的首选之法。至于久泄,治疗仍可取用淡渗之意,如焦树德治疗五更泄,即加用了炒车前子、炒泽泻等。
4.宣散除湿 即用风药除湿。所谓风药,是指一类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的药物,也即解表药。这类药物多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可通过开启腠理以发汗解表、达邪外出。五行中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观诸自然界,风之升散可消除地之湿泞,即“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李中梓)。具体缘于:一是风药可解表发汗,使湿邪随汗而解;二是风药多入肺可助之宣降,使内停之湿化为汗尿而解;三是风药因质轻味清而稍具疏肝之力,肝舒则脾不壅,运化正则湿不生。由此可知,风药祛湿乃通过其“宣”“散”之性而实现。药可选用麻黄、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方如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当归拈痛汤等。此外,李东垣在治疗脾虚生湿病证时也每加用风药以助除湿,如《兰室秘藏》用以治疗“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少,四肢困倦”的升阳除湿汤(苍术、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苓、炙甘草、陈皮、麦蘖面)。
祛湿法的应用体会
祛湿不仅可直接改善其所致的各种症状,如痞满、食欲不振、小便淋漓或混浊、大便溏泻或不爽,苔腻等,而且能通过改变本证,摧毁各种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阻断演变成为痰、饮、水的途径,取得更好的远期效果。但在运用时,还须注意以下事宜:
1.予湿出路,因势利导 根据中医学的祛邪指导思想,给湿寻找适宜的出路是祛湿的捷径。一般认为,利湿是祛湿的通用之法,藉湿之重浊、趋下之性,使湿从小便而解,可谓顺势而为,效果最好,代价最小。但并非尽然,张景岳对“泄泻”的“不可利”的详尽描述可资借鉴:“若病久者不可利,阴虚者不可利,脉证多寒者不可利,形虚气弱者不可利,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盖虚寒之利,本非水有余,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夫病不因水,而利则亡阴,泻以火虚,而利复伤气,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则本有不愈利愈虚,而速成其危者矣。”这就要求,对利湿法的选择应用,一定要综合考虑,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2.多途并用,多法同举 湿邪致病,往往胶缠难解,单一的祛湿法常常力不能及,难获速效。因此,临床治疗时每每采取多法并用,发挥合力,如三仁汤、参苓白术散等,均采用了化湿、燥湿、利湿并用,从多个途径尽快祛除湿邪。此外,对于湿停中焦者,可借鉴李东垣的经验,佐用风药以鼓舞脾气,升发脾阳,此有助于脾运,也有利于祛湿。
3.配伍理气,佐以通阳 湿性黏滞,易于阻滞气机而见胸闷、脘痞、腹胀等,故祛湿应配合理气,如陈皮、厚朴、枳实、木香等。另外,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即“湿胜则阳微”(叶天士),也易阻遏阳气,因此,在湿及其衍生物尚未热化时,如湿浊、痰湿、痰饮、水湿等,应合用温通阳气,即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药可选用桂枝、薤白等,或用温阳药如附子、干姜等,合用理气药如木香、厚朴、乌药等。
4.着眼源头,减少生成 脾为生湿之源,阻断或减少湿的生成自然需改变脾的状态,一则要强壮其用,通过健脾以恢复能力;二则要减其负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小脾运压力。
5.视其演变,变通祛湿 受病变及内环境的影响,湿有寒热之化,也有形态之变,因而祛湿应视情而定,变通应用。如常见的湿与热合,尽管有湿多或热多之分,但均应注重祛湿,因湿祛则热孤。病势较盛时,还可启用另一个祛湿途径,即通腑法,使湿邪从大肠而解。(责任编辑:
高继明
)
治疗方法
,
中医药
,
慢性病
,
微生物
,
中国
相关帖子
•
血癌是不是常说的白血病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淋巴瘤化疗发烧该怎么办 治疗方法有哪些
•
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对自己的身体有多大危害
•
白血病最新治疗方法效果好不好
•
哪里治疗白血病最好 一般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
淋巴瘤能活多久 应如何护理
•
淋巴癌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优势是什么
•
淋巴癌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护理方法是什么
•
淋巴癌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应如何治疗
•
淋巴癌会遗传吗 治疗方法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