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古今医案
›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十枣汤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十枣汤
[复制链接]
2171
|
2
|
2004-4-8 2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着,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临床研究》
本条是外感风寒引动水饮,饮邪于胸胁脘腹的治疗。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似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中风本应用桂枝汤,合病则应用葛根汤,再重则加半夏汤(呕),但非也!此外有表邪里有水,故说“表解者,乃可攻之”,即表解后攻里之邪气。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是说其人小小汗出,“发作有时”是指下例证状发作有时。如“头痛,心下痞硬满”,头痛发作有时,这不是表证头痛。因“心下痞硬满”,太阳中风无此证,又似少阳。“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引胁下痛,干呕亦似少阳。但短气属里,非少阳之半表里,因其无往来寒热,故不是少阳证。
“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阳明有汗出不恶寒,但无他证。故不是阳明。亦不是结胸,太阳中风没有用过攻下,下利是自己来的,但机制有些与结胸相似。自利里气亦虚外邪始入,此不单是外邪入的一个方面。
亦不是痞,也不是少阳,也不是太阳。文中说“里未和”,病为原来有水气,但无太阳中风引动则不发作,这是外受风寒,正气与邪搏,则旧的里疾乘虚而起。这种内有水饮的患者,感受风寒之时,如果不变此证,也可变为小青龙证。病人再有自“利呕”,说明邪得泻出,故不用小青龙。而用攻水药。
小青龙汤证是外有风寒里有水,发作有表证未解。
十枣汤证是外有风寒里有水,表因自吐利后,汗出而解,此水为重点。即以水为主,据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而说明无表证。脉在此条未讲,也应为实。
十枣汤中芫花性味辛温,甘遂大戟均较苦寒,虽性味不尽相同,但其攻水之功用相同,其区别为:芫花能消水饮痰癖,治膈以上之水;甘遂可行经隧之水湿;大戟又专泻六腑肠胃之水。三者同用对非体实邪盛者,尤当慎之。但在服法中说“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可在扶正的基础上驱邪。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提示对此峻猛攻水药物用量很少。
余于临床应用此方常按原方此例,以枣泥合丸,如梧子大,早晚各服10粒,若不泻时,每次加二丸,逐渐加量,以泻度,是遵“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之旨。常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之痰饮喘咳,渗出性胸膜炎之胸腔积液,或肝硬变及慢性肾炎肾变期并胸或腹水,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暴发腹水等,均可酌情使用。其具体用法除上述之外,攻法与补法或辛甘淡渗利湿法交替使用,使水邪胸水腹水得到控制,不再增加或稍有减少之势则可停用本药攻法。
《伤寒论诠解》
[解析] 本条论述结胸类证——胁下悬饮的证治。
在太阳中风的病程中,可续发水邪的凝结而成悬饮证。其病位,即水之巢穴虽在于胁下,但其影响所及,却是表里内外、三焦上下无所不有。故水饮注于下则见下利。水饮逆于上,则见呕逆。由于水饮之巢穴深居于胸腹之间,两胁之下,非一般渗利之药所能取效,故当用攻逐泻水之剂。但应注意在表邪尽解后方可议攻,以免因攻伐水邪损伤正气,而招致表邪的内陷。故仲景告诫曰:“表解者,乃可攻之”。
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或见之证颇多。如“漐漐汗出,发作有时”,为水邪外肌腠皮肤,影响营卫失和所致,“头痛”,为水气上逆,冒蔽清阳所致。此汗出、头痛,类似太阳中风证,故也有的注家将本证划归太阳病类证。然本证微微汗出,却发作有时,头虽痛而不恶寒,故又与太阳中风证不同。“心下痞硬满”,为水结胁下,影响中焦气机不利所致,类似结胸,但并非结胸;“引胁下痛”,则为本病之主证,不仅指心下痞硬满牵引胁下疼痛,而且包括转侧身动,甚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引起胁下作痛。此乃因水之巢位在于胁下,使局部气血壅滞、筋脉不和所致,“干呕”,为水饮犯胃,胃气上逆,“短气”,为水饮迫肺,肺气不利。真可谓是水势泛滥,浩浩莫御。若当其时而见汗出不恶寒,是为表邪已解,仅是里有水饮,故云“表解而里未和”,可予十枣汤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把本证称为“悬饮”,列为四饮之一,论述较详,若能结合学习体会,则可加深理解。临床辨识本病,当须掌握以下几个主证:胁下疼痛,心下坚满,咳逆短气而呕,颜面可见黧黑或发青。治疗应当抓住病之根本,攻逐胁下水之巢穴,不要光看到水邪影响所及的各种表现,而去一一对证施治。同时,此种水证,非一般利小便之法,如五苓散辈所能及。因其有形之水饮已聚结胁下,筑巢而居,若非峻剂,则不足以疏决外出。
《嘉定县志》载一医案,可谓是生动实例。太仓之地某武姓之妻,证见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求医无效。时有名医唐得明,诊之为“悬饮”,辨证云:“饮在喉间,坐之则坠,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十枣汤为峻下逐水之剂,芫花、甘遂、大戟皆是苦寒泻水有毒之药,三者合用,可谓集泻下逐水药之大成,其性峻烈迅猛,可直达胁下水巢,一鼓而破之,使水饮之邪溃泻而下。然而本方却不以甘遂等三药为名,反名为“十枣汤”者,意在告诫人们:祛邪勿忘抉正,保胃气、存津液,犹当牢记。因胁下之水非攻不可,故必用逐水峻药,而正气之伤也不可不顾,故扶正之品也在所必用,方能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目的。既欲扶正,何不用参、芪之辈?因虑其甘温补气,而碍于攻下。甘草性味虽然甘平,但又与诸逐水药相反,不可为伍。最为相宜者,则莫过于大枣。 《神农本草经》谓:“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可见大枣既可补养脾胃,益气生津,又能缓和药性,以制诸药之毒。原方大枣用十枚,要求选用肥大者,若是瘦小者,当用至二十或三十枚,煮成浓汤,再纳三药之末1克至2克,清晨空腹服下。因药末对口腔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难以耐受,故切勿将其直接投入口中。今也有人将药末装入胶丸中而用枣汤送服,此法亦可行。若服后泻下量少,病则不除,可酌情加量再服。得畅快之利后,则以糜粥自养,调理善后而安。
现时常有报道,用本方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腹水等病证,效果比较满意。但本方毕竟药性峻烈,使用时必须慎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zhudingwu
|
2005-9-16 13: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十枣汤
十枣汤————难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小小杏林
|
2006-5-14 15: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临床研究》与《伤寒论诠解》——十枣汤
为什么很少见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羊角锤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