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灌水]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灌水]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三
[复制链接]
1401
|
2
|
2005-12-20 1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三
目前现状所述,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不论从基本理论、方法,还是从具体研究、实施及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研究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进展缓慢;如:认为对病证的量化存在着诸如确认性问题、病例数问题、模式检验问题、可疑范围问题等;还存在诊断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权重的确立等。但规范化、诊断量化又是中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仍应继续进行这一工作。应重视中医理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研究,全国的中医进行协作,发挥国内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础及各种优势,实现中医病证的的计量诊断,使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客观化,推动中医药发展并走向世界。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不材,仅以目前的多数论点、以评价的方式、用研究经络学说来抛砖引玉、该方式以讨论之几……、来说明我们的观点、深望同仁们指教!本所不胜感谢!!
先以此篇文来参照讨论,凡讨论文均用《 》此括号来标之。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脉象的客观化问题上。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脉图的系统分析、定型与鉴别,对脉图的生理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脉象仪的制作与使用上。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他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沉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指面感觉细胞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如微风吹鸟背上的毛厌厌聂聂;如捻葱叶等[27]。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难怪《脉经》作者王叔和也不得不承认:“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28]。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势在必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是近代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概况
在脉诊客观化研究方面,按研究特点,可以分为仪器研制、临床研究、参数分析等三个方面,这中间仪器设计与研制是首当其冲,它是临床脉诊客观化的基础。
(一)仪器研制:早在1860年Vierordt创建了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国内20世纪50年代初朱颜将脉搏仪引用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此后随着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在研制中医脉象仪方面进展很快,尤其是70年代中期,国内天津、上海、贵州、江西、等地相继成立了垮学科的脉象研究协作组,多学科共同合作促使中医脉象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脉象探头式样很多,有单部、三部、单点、多点、刚性接触式、软性接触式、气压式、硅杯式、液态汞、液态水、子母式等组成脉象探头的主要原件有应变片,压电晶体、单晶硅、光敏元件、PVDF压电薄膜等,其中以单部单点应变片式为最广泛,不过近年来正在向三部多点式方向发展。
(二)临床研究:
在临床脉诊客观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对正常人作了大量的测试,并将脉搏波的参数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不同的年龄段的脉波参数特征与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推断的脉象参数变化的特征是一致的。另外,山东、贵州、上海等地对正常人四季脉象及昼夜脉象进行跟踪测试及分析,发现脉象随昼夜阴阳消长、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其结论基本与古人对中医脉象的论述相一致。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脉波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脉象打下了基础。[13][21]
在探索中医典型脉象的脉波特征方面,国内环绕弦脉与滑脉所做的工作为最多,例如对妊娠、经期、湿热等情况下,滑脉脉波的分析,对肝郁气滞、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等情况下弦脉脉波的分析,其次是对外感表证的浮脉、气虚病人的虚脉与弱脉、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及心气亏损等病人的涩、促、结、代等脉象的分析。在临床疾病方面运用脉象仪描记得较多的疾病,有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胃炎等疾病。 在探索传统的寸关尺三部候脉方面,上海、广州、美国加州的 Michall Broffm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L.Y.Wei等作了不少工作,通过临床测试发现寸口脉分配脏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的汪叔游,他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创导了一套独特的脉波辨证方法,并首次提出“类虚里脉”的概念[22][23]。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虽然国内外在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在中医脉象辨识方面,目前认识比较一致的并不多,只有浮沉、迟数、促结代、弦滑涩、虚实等十多种。
(三)脉波参数分析:
从总体上看,可分为时域分析法及频域分析法两大类。时域分析法是通过结合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动态特征或中医脉象的特性,对脉波图上与时间有关的主峰、潮波、重搏波的幅值、曲线下的面积、曲线与坐标的夹角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以寻找判别脉象的特征参数,与此相应还常采用脉波曲线的一阶导数配合同步分析。另外北京、南京等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估计参数的方法来判别脉象。时域分析法是中医脉象分析方面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频域分析是近代工程上处理复杂的振动信号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几乎无法用手工进行计算。1978年贵州省脉象协作组运用DJS-6中型计算机对弦脉、滑脉作了频谱分析,发现弦脉频谱特征类似于大量文献报导中的血管内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含量较高的情况[2],1981年上海脉象协作组运用频谱仪对妊娠滑脉、病理滑脉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滑脉在频谱上区别很大[14]。1983年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与加拿大的同行合作,用频谱研究中医脉象,发现5Hz以上的脉谱图在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总的看来,国内外在脉波参数分析方面,以时域分析法最普遍,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易被研究者接受,不过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频域分析法也渐渐增多。
三、中医脉诊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
(一)生物力学
脉象是中医通过触觉在患者桡动脉处截取信息的概括。桡动脉处的脉搏的搏动信息是由心脏的舒缩、血液的流动、血管壁的弹性等因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这启示我们可以将中医脉象归结为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运动的血液动力学问题来进行探索。1978年华有德等运用生物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对浮、沉、迟、数、实、虚等11种中医脉象进行了稳态参量讨论,指出桡动脉处的脉搏信息与血管内压力、管经、位移、输入阻抗、流动功率等有关[2]。1979年复旦大学的柳兆荣提出了桡动脉脉搏波的线化理论,通过求解桡动脉处瞬态压力的分析表达式,对心脏搏动周期、臂动脉弹性、臂动脉端点阻力等生理参数与脉搏波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4][8]。1981年湘潭大学的袁龙蔚提出将血液看作为含有无浮力红细胞的二相流体,根据Eringen的微极流体理论,给出了二相悬浮系流动的场方程,以脉动速度向量的z分量和红细胞微旋向量的θ分量这两个基本特征为基础对中医脉象进行了初步探讨[6]。1982年南京中医学院李枝以Navier-stokes方程和连续方程为基础,提出了桡动脉运动参数的量纲分析法[7]。笔者于1983年结合近代生物力学的概念,将中医传统的28脉分为弦滑、迟数、虚实、浮沉、粗细、长短等六大类,认为这些脉象可用以下生物力学的概念的不同组合来加以解释,即血管内压力P、血管的管径r、位移dr、位移的变化dr/dt,动脉血管的顺应性,脉波的反射与共振等[11]。1984年北京大学吴望一提出了桡动脉处存在着血管位移波的新概念[17]。同年中科院血研所的陈先农利用光电式位移传感器通过试验证明了桡动脉处确实存在着弯曲振动,认为这种血管整体性振动与动脉管轴向张力的动态变化有关[18]。总之,随着认识的深化,对中医脉象机理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深入。为了阐明中医脉象的形成机理,在模拟实验方面,国内所作的工作也不少,81年贵州脉象组与复旦大学数力系合作,在国产719电子计算机上,应用生物力学知识,结合心血管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左桡动脉在内的简化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改变参数,复制出典型的滑脉、弦脉等波形[10]。82年北京中医学院宋天彬发表了“模拟中医脉象示教仪的设想”一文,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9],此后上海中医学院与上海标本模型厂研制了中医脉诊模拟手,可以复制出迟、数、滑、涩、弦、洪、濡、浮、沉、促结代等十几种中医脉象,该模型可以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性认识,最近清华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室的席葆树为了揭开中医脉象的科学本质,按照相似原理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能近似地模拟人体生理条件,并已调试出弦脉、滑脉、涩脉、平脉等多种脉搏波波形,这为中医脉象机理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动物实验:
为了探索中医脉象研究的机理,北京、上海、贵州等地的研究人员通过给狗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酚妥拉明、低分子右旋醣酐、心得安、甘露醇等药物及结扎部分血管和放血等,复制出类似于人的弦、滑、缓、涩、芤等脉波图,揭示了脉波的特征与心血管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参数特征间有密切的关系[21]。
四、问题与展望
在中医脉象研究领域中,由于探头种类很多,仪器不统一,各种脉象仪所记录的脉搏波之间是否存在可比性,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大的陆耀祯对三种不同的脉象探头作了频率响应性的实验研究,发现频率曲线的平坦部分都在30赫芝以上,可以满足测试要求[15]。对国内常用的几种脉象探头所截取的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经过推算,指出几种探头所获得的脉波间的基本特征是相仿的[16],也就是说在低频部分存在可比性,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所需信息量的增加,各种探头间不可比的成分会渐渐增多,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为了便于学术交流,统一探头的工作将会提到议事日程上。
中医脉象研究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即可重复性,其涉及原因很多,例如探头的灵敏度、测量位置、所加的压力、周围环境、被测者的饮食、精神状态等均可影响测试的重复性。实践证明只要在脉象检测过程中,注意了上述问题,可重复性是容易达到的[16]。
近代科学中的鉴别与诊断是建筑在定量的基础上的,用脉象仪记录下来的有关浮沉、虚实、迟数、洪细、长短、弦滑等的脉象信息是一种连续信号,而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把这些信息转变为中医脉诊的定性概念,即离散信息,这中间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边界。为了确立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模糊边界的阈值限,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有经验的医生的脉诊信息的数据库。中医脉象研究必须进入从定量到定性,进而结合四诊合参,与中医辨证挂钩的轨道,否则无法跳出心血管系统的圈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一台现代化的中医脉象仪整个信息流程是:感受器(探头)→信息通道→存储器→运算器→输出结论[24]。在信息采集方面,目前探头的发展趋势是从单部到三部,从单点到多点,笔者结合中医脉象的生物力学分类的特点认为径向5点轴向三部为最适宜,这样可兼顾寸关尺三部及脉象粗细,这两个一般单点单部脉象探头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了避免因操作探头的位置差异而造成所采集的脉象信息间的误差,必须研制一种能自动调节最佳脉象信息采集位置的探头。在脉象信息的存储判别等方面一般是运用心电图机或多道生理记录仪作为脉象信息的输出设备,脉象的判别是需要人工进行分析,目前正在向运用计算机进行脉象信息存储及自动判别的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仪器研制、临床实验、动物实验、模拟实验、参数分析等工作的深入,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渗入,预计不久的将来,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问题必将获得解决,对中医脉象的形成机理,也将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 综上可知、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问题要获得彻底把问题解决理法的实施难度太大了。用此替代方式来充实中医,事与愿违。若不从“破坏性”的思路来推进中医。而用大量纳税人资金而不能使中医大踏步地前走!中医消亡萎缩不是危言。当前生存压力很大、事实上不允许慢条斯理地应对现实、学习要由博反约,一切要简而实用。用药治病“不讲过程讲疗效”,老实说“有用”“好用”用“四两拨千斤”才是好招、好东西。〈 经络图示仪 〉就是以此思路来研发的。那些繁文缛节容不得社会化的发展。中医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以几千年的底子来浓缩成“原子弹”!!生长发育在今天!而不是古生代的自我美化和“斗嘴”从而淡出时代!悔之晚矣!!审视中医没有好用的现代诊断技术设备来规范统一的标准,是商榷病例应用临床阻碍发展!科学的标准:治病而不是要命!可以一物降一物,用药准!是关键;判断准!药不假是绝对!“活蜗牛”几个捣碎敷在“黄水疮”上、三天“保好见新肉不留疤”!真神了!、不信可试之、这是我上2年级小学的事……、从那时投入中医、挖掘“偏方药”为开始!我信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有“庸医杀人不用刀!”有段文说得好:“瞎西医的很多研究应当改变,以免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 一篇很尖锐的文章---瞎西医的很多研究应当改变,以免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有人说是药三分毒,既治病,又致病,这单从治疗上讲是对的,但西医基本理论是有巨大缺陷的理论,这就己经孕育了对人体潜在的巨大危害性。有人说科学都是不完善的,都有缺陷的,但如果这种理论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缺陷,那是根源的缺陷,思路错了,越发展就会越背离本来的目标,危害性就会越来越大
1.西医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医学
西医今天这样说,明天可能就又变了。
例如:
(1)医学专家曾宣布科学研究表明:“服用维生素可以防止衰老”,可去年新的研究成果突然又告知人类:长期服用维生素会导致癌症。使得多少听信医学权威忠告而长期服用维生素者惊恐万状。
(2)西医权威们警告,更年期妇女应及时服用荷而蒙,可有效预防冠心病及改善更年期综合症,造成多数美国妇女都去服用,可最近有关研究又说,服用荷尔蒙非但不可能预防冠心病,相反会导致卵巢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这又使多少妇女同胞大惊失色。
(3)胆固醇曾被医学研究者告知,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凶,可不久研究者又改口说,胆固醇可以预防癌变。西医是个没有理论指
2。西医是胡整医学,一切试着来,就是它的特点。西医坚持为真理的正确的西医知识,以后会被他自己完全否定掉
就好象猴子一样,不知会什么时猴去试着摸高压线,一下就呜呼哀哉了。西医搞的很多实验,是不定什么时侯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性的后果。”“西医是“一刀切”的医学
现实生活中,治疗能否起作用、某些疑难病症能否被攻克,关键在于内因,关键在于能否促使人体自身固有的正常编程程序控制系统正常启动运转。
例如:西医过于偏重寻求外因因素的作用。最为极端的做法就是“一刀切”,只要有一把手术刀,哪里有病症就给它“来一刀”——“多快好省”。如果是这样,那才是今后人人都可以去当医生了。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病根被切除,那么病症就应该得到消除,拿掉了恶性肿瘤,那么体内就应该根除了癌症。而现实的回答却往往相反,为什么人们还不好好反思一下呢?病症反映的部位而病根并不一定就在那,它只是相当于一个暂时的存贮的仓库或转化机构,只要能找到适当的途径,时机条件成熟,有的是完全可以通过内因治疗自生自灭,而你就那么轻易地一刀给拿掉了,病毒无地方可去,那癌症不扩散那才是怪事。
例如:手术治疗结石:
将所生结石部位脏器切除,确实这是不可能再生长结石了,因为这个脏器已经被葬进了地狱,不可再生,割去了胆府,死人也不会再说会长胆结石了;摘除了右肾,也不可能再长右肾结石了,如果把人都一个个打入一狱,整个人类都不可能再有结石症了。
手术切除了胆囊是不会再长胆囊结石了,可通往胆囊与胆囊密切关联的脏器、管道还在,而生成结石的因素(产生结石之本),并没有消除,所以,施行了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症的患者,多在一、二年或三、五年,多者十余年之后,就又在胆管、胆总管、肝外胆管内生成了结石,疼痛更加难忍,体质更加衰弱,无奈只得再次开刀问斩,请想一想有多少人手术取石后再没有复发的呢?有的医生患了胆石症也无奈于切除之术,一个三十余岁的医者,一年时间竟然进行了七次手术取石,谁知何时而止呢!
有多少外科医生反复四次五次甚至十几次地给病人做手术﹐病人“任人宰割”﹐医生糊里糊涂﹐不假思索。为什么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却不去深思其病因何在。某省医院院长在与我交谈中说﹕“现在衡量外科医师的水平并不是看他能不能把病人的病冶好﹐而是看他能不能把那块肉割下来
这种疗法被称之为“割韭菜式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全球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自此,人们方才逐渐认识到药物的危害性与普遍性。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00——1000万人,与药源性损害有关的约250万人。目前,我国约有残疾人5000万——8000万,其中1/3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过氨基甙类抗生素,尤其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有关。经对聋哑儿童学校的调查,发现药源性耳聋在后天性耳聋患者中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药物所导致的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胃肠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对血液、骨骼、皮肤粘膜等组织的损害,以及过敏性休克,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等,可谓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医学和药物原本是用于治病的,结果,反而成了致病的根源!各种对疾病本身并无确切疗效、只能对局部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却有严重副作用的“欺骗疗法”,在现代医学的经典及临床,随处可见。
如今,西药对人体机能的破坏作用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不断有药物被证实是导致很多绝症的罪魁祸首,但在没有被证实致命副作用之前,那些药物还是西医临床方面的主力。不难推测,在今天仍在全面应用的药物中,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又要有不知多少种因为被发现致命的副作用而被禁用,这几乎已经成了客观的规律,所有西药似乎概莫能外。这不得不让人追问到这种制药方法是否有问题。那些被西药副作用夺去生命的,那些被当时的先进高科技治死了的病人呢,找谁喊冤去,难道他们天生就应该充当实验小白鼠吗?
由于西医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医还不能算作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深刻!讲了我要讲的话!“瞎西医”是统治社会、中医仅占%10左右!中医可怜,西医可叹,人道可悲!!此次推介〈 经络图示仪 〉如同“活蜗牛”几个捣碎敷在“黄水疮”上、三天“保好!”就是为中医药的发展出“良药、神方”;简而好学好用是特征,以后把成本降下来、让国人世人对中医药刮目相看!我心足矣!!关于〈 经络图示仪 〉的细节、请参阅该网站: www.jingluo.cn 可提意见、和同仁们推介商榷!本文仅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概况的讨论上、提出其弊端!说明〈 经络图示仪 〉的推介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延长“脉学”;时代不须过去的“男女授授不亲、悬丝‘号脉’”来修饰!数码像机的问世就是与时俱进,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20051219 蒋新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孙清连
|
2005-12-20 1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 〔 经络图示仪 〕办法讨论之三
蒋先生,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远见与现实间的差距!
我们以各自的实践验证着各自理论与技术的可行性与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远大前景,在现实中肯定会遇到重重困难与重重阻力,但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会不懈努力,与蒋先生共勉!
欢迎蒋先生系统地整理一下你的文章,到知道馆健康在线发个专集,以使更多的人来重视这个问题
http://www.zhidaoguan.com/bbs/clubmain.asp?menu=6&forumid=1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cxmo
|
2014-5-16 2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跟导师讲不清楚,那么就把他搞胡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蒋新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