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欢迎讨论指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欢迎讨论指正!
[复制链接]
1519
|
1
|
2006-3-9 16: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300余首,上溯歧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仲景对于继承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理论。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
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方数首。然从方剂学的角度论,上述所言虽已具有方剂的刍形,但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仲景医方冠之以名,说明药物治疗已从纯经验的水平,向理论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从方名上看,可反映该方的功效、主治、主要药物或方源等有关问题。如承气汤、理中汤、泻心汤、九痛丸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四逆汤、四逆散、奔豚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方剂以主治命名;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续命汤等以方剂某种作用的象征命名;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茵陈蒿汤、蓣丸等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茯苓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以方剂中几味主要药物命名;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干姜汤、百合知母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以方中全部药物命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以两方合并命名;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以原方合并加药命名;桃花汤、赤丸等以药物的颜色命名;侯氏黑散以方剂来源的传人命名。
2 适应病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不仅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在 适应证中又有典型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及应变适应证等区别,反应用方时对证与变证的辨证关系,也是仲景对医方在实践中多次运用的经验总结。如位居《伤寒论》众方之首的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典型适应证候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脉浮缓(原文第12、13条)。一般适应证候有: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皆可用;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或太阳病下之后,脉浮而外不解,或太阳病迁延日久,脉浮弱者皆可用;治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的卫气不和证(原文第95、24、42等条)。应变适应证(即加减证)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喘家病中风,或误下太阳微喘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或微恶寒者;汗后气血双虚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汗下后病不解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原文第14、18、20条等)。
3 药物配伍
药物是方剂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区别于非药物性医方的主要标志。方名均有其固定药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非固定药物医方过渡为固定性药物医方,是对医方运用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治疗目标更加明确的表示,是对药物性能体验的更加深化。《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除个别无名及《金匮要略》第二十四、二十五中用于解毒诸简便方外,均已有固定药物组成。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仍以桂枝汤为例,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以桂枝为君,温经散寒解表;芍药为臣,和营敛阴;生姜辛散佐桂枝解表,大枣佐芍药和里;甘草和中,合大枣养胃气、护津液,共起和中解外之作用。方之配伍有深义,开阖相佐,刚柔相济,发汗而不太过,和营而不碍邪。《医宗金鉴》谓“刚柔相济以相和”,可谓是深得仲景组方之要领。
4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表示该药在该方中的地位、作用及一般用量或特殊用量。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两方皆由桂枝汤加麻黄、杏仁而成。若按原方用量减半,则名桂麻各半汤;若麻黄、杏仁两味再减轻用量,则名为桂枝二麻黄一汤。又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皆同,唯前者桂枝三两、附子一枚,后者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但两方主治各异。由此可知,方剂之剂量对一首医方来说,颇具重要意义。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因剂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或因方剂中主药用量的改变,则可改变医方的效用,甚至方名亦更
5 制药方法
制法与药效有直接关系,同一药物因不同制法可发生不同的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制药方法颇为丰富,丸散汤饮亦多不同。如麻黄入煎剂,宜先煎并去上沫(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有先煮某药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先煮葛根,茵陈蒿汤之先煮茵陈等),有后下某药者(如大承气汤之后入大黄,桂枝人参汤之后下桂枝等),有煎药去滓更煮再煎者(如柴胡汤类、泻心汤类等),有含蜜或饴的汤剂应微火煎或消解者(如蜜煎导方、小建中汤等)。尚有特殊溶剂煎药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枳实栀子豉汤用清泉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等),捣筛加工丸散剂法(如瓜蒂散、半夏散的分别捣筛,麻子仁丸、乌梅丸的用蜜和丸,抵当丸、大陷胸丸的利用核仁自为丸)等,充分体现了制剂法的多样化,使药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力。
6 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也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例举了10余种方法,足以说明其对服药方法的重视。以汤剂为例,有服药频次的不同,最多用的为分2次服、3次服,也有顿服(桂麻各半汤等),4次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次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6次服(猪肤汤)以 及少少温服、含咽之(调胃承气汤、苦酒汤等),还有服药时辰的不同,如平旦服(十枣汤)、饭前服(桃核承气汤等)、昼夜服(桂枝汤、黄连汤等)。又如散剂,有以白饮服者如五苓散,以沸汤服者如文蛤散,以浆水服者如蜀漆散,以酒服者如天雄散等。还有因病、因人而药者,如麻子仁丸之“渐加,已知为度”,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之“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白散方之“强人服半钱匕,羸人减之”等。尚有一些服药须知,如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等,提示服药有效后不必尽剂,其它如理中丸之饮热粥一升许,十枣汤之糜粥自养等,则示人服药时吃热粥以助药力,反之,若服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时,则不须吃热粥,以防发汗过度。又如小柴胡汤之温覆微汗,麻黄汤之覆取微似汗等,则意为服药时需被覆取汗以助药力。从中可以说明不同服药方法的意义所在,提醒人们不可忽略之。
7 用药禁忌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言禁忌者,首推桂枝汤,其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葛根汤则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付此”。说明桂枝汤方之禁忌,乃对伤寒病而言,故治言“诸汤仿此”。侯氏黑散谓”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自能助药力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这里说的“热食”,乃对该方药力有所影响,故当禁忌。白散方法禁忌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则说明原方除对疾病有某种禁忌外,对医方也有一般禁忌中生冷粘滑腥臭等物及特殊禁忌。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显示的内容,上述诸项,当是方剂的基本要素。仲景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vxdo
|
2014-5-18 0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太虚一衍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