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原创]“奇谈怪论”之十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不是“胆腑理论的核心”
[复制链接]
999
|
1
|
2004-6-7 11: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watermark]“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但由于历代医家缺乏正确的研究方法,皆只从文字表面作解,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之说,已被誉为祖国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如《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略论“十一脏取决于胆”及其临床意义》一文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祖国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命题,它是对人体复杂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适应过程中,机体的控制和调节能力的概括”。1985年9月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内经讲义》说:“无论是经文原有也好,还是‘后人窜入’也罢,反正‘十一脏取决于胆’,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学术观点提出来了”。看来这个无中生有的所谓“胆腑理论的核心”,居然成了一家的“学术观点”,岂不是乱了中医的家法吗?非“清理门户”不可了。
我们认为,这里有个方法论的问题,王力先生说:“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应该先体会古人的思想呢,还是应该 先弄懂古人的语言呢?这个先后的分别非常重要,这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古人已经死了,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书面语言去了解他的思想”(《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医学古文是书面语言,一个研究《内经》的人,如果首先不认真研究书面语言,就只能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衍,那么研究出来的医理,也只能是研究人自己的医理,而不是《内经》故有之医理。这种研究方法,不但误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误了后人。所以,张介宾在《类经》序中,对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抨击,他说:“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有?”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在历代医家眼里有谁研究过其真正的含义呢?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医学精深,经验丰富,但他忽视了对古代语言的研究,致使他没能很好地读懂《内经》。对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由于李氏疏于训诂,不得其真谛,也只能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演。其所谓“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之说,本是牵强附会之辞,但由于李氏是名家,又在“凡十一”九字之中,下了一个“皆”字,将此句变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予以不容置疑之境,所以李氏之说一出,世多宗之,影响很大。
我们认为: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从文字表面进行顺文敷演,将胆置于五脏六腑之首,很明显是不符合《内经》旨意的。胆,只不过是六腑之一,在“十二官”中,只不过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已。其主决断,非主诸脏之决断,只不过是配合肝脏谋虑主持决断而已。而且在生理上,以下降为通顺,胆腑所贮藏之胆汁,皆由肝脏分泌而来,其胆汁向小肠的正常排泄,亦有赖于肝脏的疏泄作用。似此,胆又何能凌驾于肝之上,更何能居于五脏六腑之首呢?根据《内经》藏象学说,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它将人体的内脏、形体诸窍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都归属五脏,以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来阐述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胆仅是六腑之一,又不主升,以通降为顺,又何以能主管整个五脏六腑呢?显然与《内经》所论不合。
⑵、“少阳春升”之气者,肝也,非胆也。李东垣在解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时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其所谓“少阳春升之气”中之“少阳”,无疑是指足少阳胆经,以十二经太少阴阳立论也。但此处之“少阳”与四时之气相配,可知此“少阳”非十二经阴阳之“少阳”,乃四时阴阳之“少阳”也。《汉书·律历志》有言:“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肝主春,属东方。故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于脏为肝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难经·十五难》说:“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都说明了在四时阴阳中,肝与少阳春升之气相应。四时阴阳与十二经太少阴阳所配脏腑是不同的。显而易见,李东垣为凑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不惜以四时阴阳与十二经阴阳相混,只得偷换概念,从“肝气春升”暗渡到“胆气春升”。所以近人任应秋说:“胆气春升,亦即木气春升,亦即肝气春升”(《中医专题讲座选·临证点滴》)。可见,李氏之所谓“胆气春升”的实质是“肝气春升”。
⑶、“胆气主升”,扰乱了中医基础理论。一般来说,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以五脏言,心肺在膈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膈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其中,贯通上下。以六腑言,在上者主入,在下者主出。而胆虽一方面受纳来自肝之胆汁,但另一方面却又向小肠输送胆汁,位于上下之间。所以六腑无论在上或在下,皆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降,则影响肝木之条达而不升。所以从脏腑升降理论看,胆以降为顺。
从临床治疗也可以看出胆以通降为顺。对于胆气郁结,湿热内蕴一类疾患,临床上一般采用清、疏、通、降的法则进行治疗。体现了胆宜清利通降的特点。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清胆行气汤、清胆利湿汤、清胆泻火汤(天津南开医院)和胆道排石汤(经验方),均有疏肝、利湿、通腑药物。疏肝使肝气条达而上升,肝气上升就有利于胆气下降;利湿为引胆火下行从小便泄出,并加速胆汁的正常下输小肠;通腑的作用,一使肠道及胆管畅通,一能下泄胆热。即使治疗胆道蛔虫的驱蛔汤,也有泄下药玄明粉。说明对胆病的治疗,也是以通降为顺的。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已将“胆气主升”作为胆的生理功能,说明中医学界正式给“胆气主升”以合法地位,这岂不是乱了自家家法吗?说明“胆气主升”已经扰乱了中医基础理论,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祖国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真是无稽之谈。当予以“清理门户”。
⑷、“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真实含义,实与李氏之“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全不相干。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既不符合中医理论,必另有其义。根据《素问·六节藏象》中“藏象何如”这则经文,我们发现:在五脏六腑中,只论述了五脏五腑,六腑中还缺漏了胆。原文中“胆”都没提及,又如何能突然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可以肯定这句话不为正文所有,为后人所加。所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在“校”中说:“按‘凡十一’九字,疑后人所增”。是有道理的。但还得弄清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究竟是什么意义呢?
我们认为,要揭示出其中的奥妙,关键在“取决于”三字。由训诂得知,“取决”是“阙”的慢读音。可将“取决”二字急读相拼:取q +决ju →qu ,这就是“阙”的读音。可用《说文》与《广韵》反切来印证。《说文》:“阙,去月切”。去q +月yu →qu 。《广韵》:“阙,祛月切”。“祛”与“去”为溪纽鱼部双声叠韵字,古音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切式是相同的。说明《说文》与《广韵》的反切,其所切出来的字均与“取决”切相同。“取决于”的“于”字,训为“如”。故“取决于”即“阙如”二字,是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凡十一脏阙如胆”也。“阙如”就是“空缺”、“缺漏”之意。这则经文在六腑中只谈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确实没有谈到胆。
“取决于胆”即“阙如胆”,还可从本书找到证据。如《素问·奇病论》说:“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张介宾说:“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说明“取决于胆”也就是“阙如胆”。在胆瘅的论述中,只谈及肝,却缺漏了胆。由此可见,李氏的解释“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真实意义全不相干。很明显,这句话是后人读后的评语,旁记于此,抄写者不察而误入了正文,此“凡十一”九字与正文不相接、不合医理之所由来也。[/watermar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sjdlfsjki
|
2013-2-17 15: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刘养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