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秋燥蠢蠢欲动 润燥立即行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秋燥蠢蠢欲动 润燥立即行动
[复制链接]
87
|
0
|
2019-8-27 18: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人与自然界的气候息息相关,又由于南方地处亚热带地区,多火、湿热,当气候、地理环境,再加上常常山珍海味、煎炒焖炖炸等饮食方式,造成人体干燥易上火,此时一个“润燥”便成了广东人甫一入秋就挂在嘴边的不能松懈的工作。
秋天怎一个“燥”字了得
阿宁向来都爱在长假往外跑,不是去这里旅游就是去那里探望朋友,这不,国庆节她又跑江西玩了6天。又是火车又是长途汽车的,玩起来还挺辛苦,本身休息就不大好,再加上当地天气寒冷又干燥,看她从江西回来的样子真是又“残”又没精神,不能不说她的确是“花钱买了难受”。阿宁也很苦恼啊,就6天,脸皮变得又干又黄,还脱皮,喉咙又痛,反正,浑身都感到不舒服,话也不想说了。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科的李爱华主任医师说,秋天一来,人们首先就容易感觉到皮肤绷紧了、口干了、舌燥了、喉咙也容易发痛了,她认为,秋天的天气特点就是“燥”。燥邪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也使口鼻干燥,还会有咽干口渴的感觉。燥邪又易伤肺,肺失宣降,继而出现以少痰为特征的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外燥内燥、早秋晚秋均需润燥
不少中药的药膳、凉茶方,都是秋季润燥的可选方法,李爱华医生说。燥邪可致病,不润则易生病。秋燥分内燥、外燥两类。外燥是由于感受了外界干燥的气候而发病,由于外燥多从口鼻进入体内,它首先多表现为口、鼻等部位的干燥,而所致病多从肺部开始。内燥则是内脏津液亏损所致,多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出汗,及发生在出血过多之后。由于成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治疗外燥宜轻宣,对付内燥则宜滋润。
除此之外,外燥也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早秋有夏火之余气,此时多为温燥,晚秋则接近冬天,寒气渐逼,此时空气中水分也会减少,多表现为凉燥。
秋季凉茶重养阴
李爱华医生指出,秋季与春夏、长夏、冬季所选用的凉茶不同。春夏两季阳气升发,此时应选用轻清的凉茶。以免过度发散,耗损气阴;长夏则易感暑而湿,选择凉茶以清热消暑祛湿为主;冬季阴气至盛,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选用凉茶时不应过寒过猛,以防伤及阳气。至于当季正值一年之秋,秋季多燥邪,燥易伤肺,因此该饮的是清肺润燥养阴的凉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