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1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112
/ 1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0-17 22: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7 11:15pm 第 1 次编辑]
给子修:我向您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7 23: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8 08:53am 第 2 次编辑]
其实,我是被剖腹而生的女婴,被剖腹而生,并非择良辰吉时,而是婴儿胖了,无法自然生出,再不剖腹,我将窒息而死,这样的剖腹而生,就让我的头部缺氧!而我小时,又因好玩,让头撞上了墙,当时就可见骨!就被带去给西医缝合!且两节脊椎也受创,可是,我还是能走、跳、跑,而现在的中医师说:我的头部缺氧情况,好多了!只是,两节脊椎还没好!我,其实是个,有艺术倾向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8 15: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18 04:45pm 第 1 次编辑]
以下是引儒释道在2004-10-6 17:48:41:
回楼上: 因为这个病例的资料不足,只能猜测,现在还是觉得阳和汤比较好
回34楼:方剂效用不是背书本,其实方剂是运动。要是用书上的“疗效”来下方,那恐怕就是辨病治疗,而非辨证治疗了——先辨别一下,是“阴疽证 鹤膝风 还是中风偏瘫遗症。”这就是辨病了,不该不该。
现在有好多人都喜欢 西医检查——得到西医病名——转换成中医病名——对病下药
那就是莫大的悲哀了——希望各位同道还是要辨证为先。请问楼上两位,此病主证是如何?两位如何辩证呢?
Alionz:看来你对中医的辩证论治,还是理解不深!!
给你看我偶像的一篇文章
邓铁涛谈辨证论治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亮点。有人看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看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总指导,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治的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与“杂病”的病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合,外感病之变化概括于“六经”整体之中,“杂病”之变化概括于“脏腑经络”之中。“传变”之论,到了温病学说的长成,发明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论,从而对发热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了解与治疗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峰,在抗生素创造之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医之疗效去甚远也。
谁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疾病谱正在日新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能通过辨证论治的途径,去研究新的疾病并进而治愈之。
有人说无症可辨怎么辨证?这是要贬低辨证论治者最喜欢说的道理。其实所谓无证可辨引用最多的就是人无症状,小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来,但目前似乎仍无办法治愈。我不会进行检查,病人拿来验单我只作参考,我运用辨证之法,却治好一些顽固之蛋白尿患者及尿有红白细胞之患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症,脉,舌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从未听说有人问——无病可辨的病人怎么治?我几十年来也治疗过一些这类病人,即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体征正常的病者。例如在七十年代某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中山大学一教授,经过多种检查,不能确诊是什么病?乃名之曰“厌食症”。病人一切检查正常,就是不想吃饭,吃不下饭与其它食品,乃日渐消瘦,卧床不起,声音低微。经过辨证,我认为他脾胃虚衰,宜大补脾胃,用大剂健脾益气养胃之剂治之,半月许已能行走,不到一月出院矣,到家嘱家人放鞭炮一串,以庆生还。又如我院一女职工,症见头晕,时止时作,发作晕甚,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我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愈。
西医诊断不清的病多矣,为什么不曰无病可辨如何辨?!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因为这个问题,早在高校二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已阐述清楚。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辨病,但比辨病高一筹。试阅第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142页“辨证要点”中提出:①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②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③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④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⑤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的因缘中,详细论述了“病”与“证”的因缘,并指出:如果说辨证是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的话,那么,辨病不同之点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把各种类似的疾病的特征都加以考虑,因而对病人的证候进行一一查对,查对的过程中,便进一步指导了辨证,看看有没有这种或那种疾病的特征,再把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对该病今病机的衍生,心中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使辨证与辨病与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之目的。
从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大学生读的教材对辨证与辨病已论述很清楚,现在要改名辨病论治以取代辨证论治,有什么意义呢?辨证——辨病——辨证这一诊断过程,足以说: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能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为重要。不知如此一来便把中医之精华丢掉了。
我曾经在某专区人民医院带教,适遇该医院一胎死腹中之患者,妇产科曾用非手术治疗十多日不效,再行手术又怕过不了感染关,邀余会诊。经辨证属实证实脉,乃按常法予平胃散加玄明粉、枳实,1剂,是夜完整排出死胎。医院以为偶中,数日又入院一患者,邀会诊,经辨证属体虚病实之证,初用养津活血行气润下之法未效,改用脱花煎亦不效,再予平胃散加芒硝2剂亦不见效。考虑辨证不误,用药不力,后用王清任的加味开骨散1剂,重用黄芪120g,当归30g,川芎15g,血余炭9g,龟板24g(缺药),1剂,下午3时服药,6时开始宫缩,再于8时加艾灸足三里、针刺中极,是夜11时产下一脐带缠颈之死胎。
上述2例经西医诊断同为过期流产,诊断无误,但中医之辨证论治则一攻一补,天壤之别也。又如曾会诊一车祸青年,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经西医方法处理,昏迷不醒已2天,我按中医辨证为血瘀内闭。患者不能口服中药,以上病下取之法用桃仁承气汤加味灌肠,得泻下,翌日开始苏醒,共灌肠4天,第5天改为口服,仍以桃仁承气汤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后痊愈出院,未见后遗症。又如我院一位科主任亦遇车祸,未见昏迷,但头晕呕吐,闭目不愿开眼。邀会诊,我辨证为痰瘀内阻,治以除痰益气活血,用温胆汤加黄芪、桃仁、红花之属,不久大为好转。上述2例经CT与MR之诊断,均属脑挫伤脑出血,只有轻重及部位之不同,按辨病则2例所用西药相同,但根据辨证用药则大不一致也。
我是内科医生,对妇产科及骨伤科本属外行,既然被邀,只得按中医之辨证论治提出治法与方药。所治得效功在辨证论治之学习也。或曰这些个别病例,说不了问题。且看看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友生研究组治疗413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一,西医辨病为一种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截然不一。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以治湿祛毒法为主。辨证论治比辨病论治的西医药组效果显着为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18 17: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开始学医在 2004/10/19 05:02pm 第 1 次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18 17: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开始学医在 2004/10/19 05:00pm 第 1 次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8 17: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要如何帮您校正?对不起,您给的第二张图片太少了!请您给我完整的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18 17: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18 17: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开始学医
|
2004-10-18 17: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开始学医在 2004/10/18 09:14pm 第 1 次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18 1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校正》
l少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这是论述少阴经被热邪所伤之证;《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
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細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
少阴阳虚,经表受寒邪所伤之证。
2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之病。如《伤寒论》第323
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又第285条说:“少
阴病,脉佃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
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六) 尿阴病的表里证
1.厥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做缓者,厥阴受病
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而
《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致绝者,当归四逆汤
主之。”
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的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
2.厥阴病里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
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肝寒而
言(小腹疼痛、呕吐、四肢厥冷)。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
从而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
不讲经络循行体表之病,则就失掉六经辨证之全面。所以八纲辩
证必须與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之见。
三、寒热
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它以疾病的寒热两种
情况的客观存在,故做为临床治療中辨証分型的依据。因此,它
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l—) 太阳病的寒热证
] 太阳病寒証:太阳主表,表受邪而有寒热之分,实不可
不察。如《伤寒沦》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条以惡寒、
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受寒邪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112
/ 11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