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复制链接]
978
|
4
|
2004-12-7 06: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信息:
威望: +5
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中医学是经验医学还是理论医学?是治疗疾病的经验累积?还是应用了逻辑规律和方法,整理经验知识上升而成的理论医学?在中医理论中,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疾病过程及疾病治疗等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还是将观察到的医学现象归结为普遍定律、普遍原理对经验事实做出的理论解释?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逻辑思维规律,整理经验,即将观察到的医学现象归结为普遍定律、普遍原理,对经验事实进行创造性思维做出的理论解释。
中医理论形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其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是《黄帝内经》。它是惟一被保留至今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这在我国科学史、逻辑史及世界医学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黄帝内经》是用什么逻辑、什么方法将医疗经验整理、建构成为中医理论的?
中国古人以及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但如何通过把握的“经验之象”达到对生命本质的准确认识呢?中医学形成了一套“理论思维”(抽象思维)方法,称为“司外揣内”、“以象测藏”去“揣”和“测”。这套理论思维(逻辑)方法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
首先,中医学对“象”的观察、鉴别、选择和归纳,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气、阴阳、五行、四时等理论的指导下,经理论的渗透而获取的科学事实,形成感性认识,但它们只反映生命活动的外部联系和片段的具体属性。为了形成对生命的本质认识,还必须对“象”即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就是将科学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因而,科学概念是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形成了科学概念,把握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开始理性的思维活动。概念是理性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形式,科学认识的理论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概念这种形式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因此,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
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在西方人那里是用“抽象”方法,即舍去、抛开事物的外在现象,研究、寻找产生现象的确切的因果关系,形成抽象概念,运用的是实证方法。而中国古人、中医学抓住的正是形式逻辑舍弃的现象,由一组反映了事物某一层面本质的现象群形成概念,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方法。在这里,概念的形成不是“透过现象寻找本质”,而是抓住、规范一组现象来认识本质。“当由科学事实上升为科学概念时,科学认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由感性阶段飞跃到了理性阶段,因而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飞跃发展的转折点。有了科学概念,科学认识就开始进入了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理性思维活动过程”(见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科学认识形成论》, 65页)。那么,中医学是如何由把握的“象”即经验(感性认识)形成概念,进而展开判断和推理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
一、“以形正名”——规范特征现象形成概念
“以形正名”就是在观察生命活动的外在“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组与生理、病理状态有固定联系的症状、体征,对这一组现象进行命名,形成概念。如心、肺、脾、肝、肾的概念,就是对每一概念对应的实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其生理、病理在体、华、窍、合、志、液、神等方面表现出的征象的概括和规范。因此,心、肺、脾等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不是脏器的名称。再如各种“证候”名称,都是对某种疾病状态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的规范总结,形成的病理概念。
“以形正名”是先秦名家学派宋钘、尹文所倡导的理论。《尹文子·大道上》说“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以形正名”的理论在先秦、秦汉时期影响了许多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家,也成为中医理论制定概念名称的逻辑原则。使中医学对“象”的观察步入理论思维的殿堂。
规范一组现象形成概念,既是中医学对生命、疾病状态认识的成果,又是下一步进行判断、推理的归类类型(模式)。
二、取象比类——对生理、病理现象的归类判断
“取象比类”,就是取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外在征象(现象)与阴阳、五行、四时或“以形正名”形成的中医理论概念(包括证候和模式)相比较,进行类同或类异的判断。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就是取象比类的过程。将病人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等外在现象,与中医理论中的各类证型规范的一组症状群相比较,做出类同或不类同的判断。类同,即病人的疾病现象与证候中的症状群基本一致,就可以诊断为该证候。这是通过辨认病理征象进行证候归类,达到对疾病状态的认识和判断的过程。
取象比类,既是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成果,又是展开“以形正名”规范特征现象形成的概念的逻辑需要。
三、模式推理——由已知推测未知
由取象比类对疾病做出类同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各证型(模式)已知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状态等情况推理给未知的疾病,进行治疗用药,这种推理是否准确,由疗效来检验、证实。
模式推理方法是荀子在《儒效》中提出的一种推理方法。“依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疑怍,张法而度之,则暗然若合符节。”就是说要认识没有经验的事物就要“举统类而应之”,用一个模式来说明和把握它。
中医学的推理模式非常多,简单的模式如每一个证候就是一个推理模式,譬如:心血瘀阻、肝气郁结等 。此外,众多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乘侮、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则是复杂的推理模式系统。这些模式是中医学认识了人体的生理状态、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后,归纳概括,形成的推理模式。它来自临床实践,具有深刻的客观基础和意义,因而能够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使治疗疾病成为可能。
可见,中医学是通过对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辨认,形成感性认识,发现并归纳外在现象与生命本质间的固定联系,形成概念,由概念展开判断,根据已掌握的现象与生命本质状态的可靠关系,推测出未知的生命状态。
中医学汲取、引进、移植了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科学方法等领域的认识成果,用来作为整理医学经验事实,推动生命科学深入的工具和手段,这是《黄帝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也为中医理论注入众多的生长点。具体而言,中医学引进了先秦逻辑的“形名”、“应因”范畴,解决了中医理论中名词概念的命名及制定原则,充分认识了“名”、“形”、“实”三者的关系,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概念及概念体系的基础。移植了故、类、理三范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提出或论证假说(命题、立辞)以及使医学经验上升为医学理论的手段和方法。但它并没有照搬《墨辩》的“三物逻辑”,而是根据自己学科的需要,改良了“三物逻辑”,广蓄博采。吸收了荀子的“举统类”;韩非子“理”即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将“阴阳”贯穿于(内在于)类、故、理这些逻辑范畴中,矛盾是类的本质,故的根据,理的法则。这使《黄帝内经》的逻辑形态,根基于《墨辩》的形式逻辑,发展成为由“阴阳”对立统一思维规律控制着的故、类、理的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体系(见任秀玲著《中医理论范畴》逻辑范畴部分)。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道、气、阴阳、五行、四时等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疾病的长期观察、辨认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并归纳人体外在现象与生命、疾病规律的固定联系,形成的医学经验。又应用先秦时期的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以形正名”形成概念,“取象比类”进行归类判断,根据已掌握的现象与状态的可靠关系,代入生理、病理模式推测未知的生命状态,完成了由现象把握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的认识过程,使中医学从经验知识上升为医学理论。进而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反复的医疗实践中验证和修正理论。所以,中医学是应用了一套处理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逻辑规律和方法,将观察到的医学现象归结为普遍定律、普遍原理,对经验事实进行创造性思维,做出理论解释而形成的医学理论。是一个认识、征服非线性复杂生命活动和疾病的理论医学。
[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12-8 1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中医的理论性、逻辑性的确远远超过近现代西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12-10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实在的关系进行多次的抽象而构建形成的,任女士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任女士所说的 以形正名 取象比类 模式推理 都是指理论指导实践,不是理论构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4-12-10 11: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医学是理论医学
西医对物进行抽象,得到本质;中医对事进行抽象,得到本源(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cxmo
|
2014-5-4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杏林杂谈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