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03-10-31 21:47:30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LBSALELBSALE[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3/10/31 09:54pm 第 1 次编辑]

应尽快恢复《素问》和《灵枢》的历史地位
陈业兴
  《素问》和《灵枢》本是两部独立的著作,两书名(包括《针经》、《九卷》等名)一直分别使用,见于历代正史书目。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合称为《黄帝内经》。这是晋代皇甫谧在没有史料作证的情况下,只以《素问》九卷与《九卷》(后称《针经》、《灵枢》)合篇,其卷数与《黄帝内经》18卷数目相同,即以为是《黄帝内经》,致使此两书长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
  《素问》和《灵枢》是否为原本《黄帝内经》,历代都有争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考证,其中考证最全面者,当推赵明山教授。
  赵氏认为,“目前我们只能以传世本《素问》和《灵枢》作为考察对象,结合史志、文物等来判断其是否为《黄帝内经》,以及它的成书过程和年代。”赵氏从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来进行考证。最后认为“通过以上引述与论证,大体可知《素问》和《灵枢》保存了大量先秦古医经的思想和材料,也汇集了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不同篇章的写作年代也会有先有后,是经过长期积累,最后由一人或几个人进行整理、汇编为《素问》和《九卷》。”
  赵氏还将医经与经方篇数作了对比,认为《素问》和《灵枢》含量达162篇之多,肯定篇数多於18卷本的《黄帝内经》。整理修订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为《黄帝外经》的内容,甚至扁鹊学派的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编入《素问》和《灵枢》之中,但改换了扁鹊等人的名字。刘澄中经考证,认为两书中确有扁鹊学派的内容。
  关于《黄帝内经》是否能独存的问题,赵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质疑。廖氏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籍,‘凡36家,868卷’,除今人所称《黄帝内经》18卷外,全部荡然无存。何存此书流传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刘澄中则引述余自汉等语:“《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方技略》的医经、经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东汉末年的战火。”据此笔者认为原本《黄帝内经》在战火中能够独存的可能性是极微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战国秦汉时代我国医学之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俩的源头包括了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七家医经在内,两千年来中国医学就是沿着《素问》和《灵枢》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素问》和《灵枢》是我国最早的两部传世医学经典,这也是两书的历史地位。这样理解,并无损害《黄帝内经》的形象与名誉,何必维护与固守《黄帝内经》空名(无实物存在)呢?最近严季润撰编的《十部医经类编》,是以《素问》和《灵枢》为独立的医经入编。施杞教授主编的中医药系列丛书中由陈农编写的首部即以“医经”命名而不以“内经”命名,可见已有带头人。故笔者提出,应尽快恢复《素问》和《灵枢》应有的历史地位。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03-10-31 21:48:33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1、赵氏还将医经与经方篇数作了对比,认为《素问》和《灵枢》含量达162篇之多,肯定篇数多於18卷本的《黄帝内经》。
162篇肯定就多于18卷么?一个是卷,一个是篇,两者之间的换算系数是多少?有可比性么?《灵枢》古又称《九卷》又怎么解说?!
2、整理修订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为《黄帝外经》的内容,甚至扁鹊学派的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编入《素问》和《灵枢》之中,但改换了扁鹊等人的名字。刘澄中经考证,认为两书中确有扁鹊学派的内容。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今已不存,内容无从考证,怎么断定“两书中确有扁鹊学派的内容”?!说“整理修订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扁鹊学派的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内容,编入《素问》和《灵枢》之中,但改换了扁鹊等人的名字。”,“完全可能”是有多大可能?当然,毕竟是可能的,呵呵!
3、关于《黄帝内经》是否能独存的问题,赵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质疑。廖氏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籍,‘凡36家,868卷’,除今人所称《黄帝内经》18卷外,全部荡然无存。何存此书流传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刘澄中则引述余自汉等语:“《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方技略》的医经、经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东汉末年的战火。”据此笔者认为原本《黄帝内经》在战火中能够独存的可能性是极微的。
极微并不是等于不能,一部古书的存亡影响因素是很多的,能以它存留的可能性小就否认它的存留么?就否认现存的灵枢、素问不是黄帝内经么?当然,还是一个可能!!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素问》和《灵枢》两部书是战国秦汉时代我国医学之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俩的源头包括了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七家医经在内,两千年来中国医学就是沿着《素问》和《灵枢》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刚才只说是包括“扁鹊学派”,怎么这儿又变成了“七家医经”,如此下断语的证据何在?从两个“可能”的论据却得出肯定的结论,恕我才疏学浅,我可看不懂这中间的逻辑。
结语:固然,目前支持《素问》和《灵枢》是《黄帝内经》的根据不足,可是,这篇文章否认内经就是灵枢素问的依据更令人难以信服,这样的文章竟然登在了药报上,真是替中医药报可惜了。

牛道士 发表于 2003-10-31 22:03:11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主贴写得好!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表扬一次!希望能够多见到这样的文章!

班竹枝 发表于 2003-11-1 01:30:33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呵呵,先笑笑,希望讨论是在一种平和的气氛里进行的。
王先生情绪好象很激动,大可不必。
先来反驳你: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任何一家报纸的办报方针。
每种思想和理论的探讨研究,都必然是在一种自由融洽的环境中进行的。
所以,学术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是理所当然的事,更何况事关医学典籍的考据。年代久远,史海钩沉,自然会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在形成了大致定论以后,有人提出反对,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就连《红楼梦》这么近代的书,都能因为解释上的分歧而形成一门“红学”,以《黄帝内经》的古老,成为歧黄学子们孜孜不倦反复揣摩的宝藏,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除非“中医药报”是领导了中医界思潮的方针性报纸(如“人民日报”),除非在“中医药报”上发表后就意味着思想风向的变动,否则,出现任何意见都是正常的事。报纸若只有一种声音,就会办不下去。
王先生的反驳中有几点我想商榷一下:
1、这一点我是赞同的,篇数和卷数不可换算,不具可比性。
2、“《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歆的《七略》中,但该书已失传。现存文献的最早记载,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虽然记有《黄帝内经》十八卷,但并没有提到该书的成书年代及作者。通过对书名、书中天文记时、名词术语的研究,现在多数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内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的手笔,其中既有战国时期的篇章,也有秦汉时代的作品,还有后世隋唐和宋代医家整理校注所补充的内容。由此可以认为,《黄帝内经》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后又经过秦汉医家的整理、补充、修改,逐步充实丰富其内容而形成的。 ”
以上我是查到的内容,从这段话看出来,《黄帝内经》是可能收录了很多后代的或者非内经的内容的,所以,也可能是收录了外经的内容。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

班竹枝 发表于 2003-11-1 01:52:03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3、这点我同意王兄。《黄帝针经》是北宋元祐年间,从高丽传回的,以前是长期失传,所以,以“《方技略》的医经和经方类著作不为东汉末的张仲景,以及西晋王叔和、皇甫谧所知”这一点来断定《黄帝内经》已经失传,起码依据不够充分。
4、说“综合上分析”就断定《素问》和《灵枢》是源自《黄帝内经》,又脱离于《黄帝内经》的医学典籍,几乎等于是比较草率的定论了,至少没看到论证的有力论据。
所以,支持王不留行先生的结论:“固然,目前支持《素问》和《灵枢》是《黄帝内经》的根据不足,可是,这篇文章否认内经就是灵枢素问的依据更令人难以信服”。
只是最后一句多余了些:)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03-11-1 11:17:17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没什么意义

金谷子 发表于 2003-11-1 21:30:24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

我同意明堂的意见。——无意义!
我们为医只管看病,无论是谁说的,只要有理,用了管用, 我们就照他说的办!
不论是黄帝炎帝, 还是希波克拉底!
不管是古往大德,还是巴斯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医药报上一篇逻辑混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