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0:27:38

词解

身(顺)动;是指身上肌肉抽动。振振欲擗地;是形容站立不稳,摇摇欲倒。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0:50:18

学会分析

发汗过量,汗出表邪不随汗解,反而伤在内的心肾阳气,使虚阳外亡,故其人仍发热,心阳受伤,故见心下悸,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内经说;阳气者即肾中元阳,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精神失养,故见头眩而站立不稳;筋脉失养,故觉肌肉抽动。此时病势巳从太阳转属少阴,故用真武汤温壮心肾阳气,以收复外越之虚阳。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1:34:10

病案举例

例一;心性水肿:李某,女,46岁,农民。素患肺源性心脏病;近日因全身水肿,呼吸困难而住院。自觉身体困重,心悸胸闷,咳痰清稀,小便清少,胃纳差。检查:呼吸每分三十次,脉跳每分一百次。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四肢不温,口唇发绀,胸呈桶状、叩诊过度反响。舌苔白滑,脉象细数。诊断: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辨证:属心肾阳虚水肿,痰饮咳嗽。投以真武汤加党参、黄芪、五味子,生姜改干姜。治疗一周,浮肿消退,咳嗽减轻,其余各症亦明显好转。按:此乃中西医者,不会脉诊,而依向诊之案例供参考。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1:54:33

例二:大汗亡阳

张某,男,34岁。1963年8月17日就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渚法救之无效,抬来我院诊治。症见:形体消瘦,精神瘘靡,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处方:炮附片先煮、白芍、获苓、生姜各三十克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七剂,发热亦随之而愈。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12:11

第六十一条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14:19

提要

阴阳不相维系,阳气将脱的证治。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21:37

词解

烦躁是一个证候名词,包括两种症状。烦是指心烦不安,属自觉症,躁指手足躁扰,属他觉症。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35:23

学会分析

烦躁有阳证阴证之别;属于阳证的烦躁以烦为主,这是心神受邪热的干扰,使心中烦乱不安,而致手足躁扰不宁,属邪气盛;属阴证的烦躁以燥为主,这是肾阳虚极,使神不自主,所以出现手足作非意识的动作,属正气夺。有时可因虚阳外越,上扰心神,亦有出现自觉心烦不安。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42:44

学会分析

而本条烦躁,属于正气夺的阴燥,故云:不吐、不渴。不吐是指没有少阳心烦喜呕,不渴是指没有阳明心烦口渴。本病无表证即太阳无汗烦躁,以示非三阳之烦躁。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11-24 13:54:28

学会分析

本条烦躁特点只见于白天,入夜则神倦昏沉,貌似安静。根据这个特点,说明元阳衰竭巳极,所以在夜间阴静之时,残阳无力挣扎。残阳外露,虽身热而不甚,故曰:身无大热。脉微至于重按始得,也是元阳虚极之征。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问:太阳病因汗吐下误治引起变证,当分几部份内容进行讲解?